
把摩托羅拉“賤賣”給聯想,谷歌虧了嗎?兩年前,谷歌買入這家垂死掙扎的手機制造商時,付出了125億美元,不到兩年光景,賣給聯想的價格是29.1億美元……這樣一算,豈不是虧了將近100億美元?
但美國科技雜志《連線》算了一筆賬后,得出的結論卻是,谷歌不但沒虧,反倒賺了幾十億。把收購摩托羅拉之后的幾筆后續交易加加減減,賬面上看谷歌出售摩托羅拉虧損的有32億美元,但是,谷歌同時保留了摩托羅拉超過一萬項專利,價值約55億美元。況且,在一些特殊時刻,這些專利會顯示出更高的價值,比方說在被“專利蟑螂”纏上的時候。
谷歌表示,保留這些專利可不是為了“坑”這次的交易伙伴聯想,用CEO拉里·佩奇的話說,谷歌“要用保留下來的摩托羅拉專利,保衛整個安卓的生態系統”。2月初,谷歌同三星簽訂了專利交叉授權協議。這表明了谷歌的態度:盡管拋棄了手機生產部門,但同絕大部分重要的安卓合作伙伴都繼續保持良好關系。
內部一團和氣的安卓大本營,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Rockstar—一個臭名昭著的“專利蟑螂”,也就是到處收購專利,之后與大公司打官司索要專利費和侵權費的公司。
硅谷主流圈子對Rockstar嗤之以鼻,因為它從不用手中的專利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唯一的存在感就是到處打官司。這被視作一種見不得人的生意。不過,Rockstar的掌門人約翰·維斯奇堅稱,公司有權通過其掌握的每一項專利賺錢,而且這種賺錢方式并不難。
而Rockstar之所以可以成為安卓系統的頭號對手,因為它本身就是谷歌最重要的幾個競爭對手—蘋果、微軟、黑莓、愛立信和索尼—合資成立的。
去年秋天,Rockstar向諸多知名公司提起了專利侵權訴訟,被告的名單中包括谷歌、三星和華為等安卓陣營的主力。據美國軟件專利領域的專業媒體FOSS Patents透露,后來只有華為一家愿意“私了”,并且已經同意支付專利使用費。不過到底掏了多少錢,報道并未透露。
近些年,專利的價值水漲船高,不僅在于它對硬件制造和技術創新的巨大貢獻,還在于它已經成為科技公司打壓競爭對手的重要武器。
三年前,蘋果把HTC送上被告席,成功除掉了這個曾經的頭號競爭對手。而現在,大公司們往往不會親自出手,而是借用類似Rockstar這樣的小公司—它們的營生并不違法,只是不大光彩,甚至略顯骯臟,就像滋生在暗處的蟑螂。
“專利蟑螂”不但會控告各種科技公司,例如谷歌和思科,也會找App開發者和程序員的麻煩,甚至連咖啡店、電影院和書店都不放過。只要“蟑螂”們覺得你的產品侵犯了它們的專利,不管是高科技產品還是無足輕重的指甲刀,它們都會毫不猶豫地將其告上法庭。
同時,它們的目標也不是勝訴后讓對方放棄侵權,而是勒索和解費。專利本身的價值在于繼續使用,不論對高科技企業還是對“專利蟑螂”來說都是如此。
在國外,專利訴訟的費用通常相當高,一起訴訟案打到底至少要花上100萬到500萬美元。假定“專利蟑螂”用一項專利控告30家公司,其中25家同意和解,只要每家愿意支付50萬美元和解費,那么就可以直接進賬1250萬美元,而利用同一項專利訴訟,上法庭的成本最多只要500萬。同時,專利訴訟可以隨時申請撤訴,只要和解費超過了訴訟費,“專利蟑螂”們就會見好就收。
整個流程里,Rockstar這樣的公司不研發、生產,也不需要銷售、庫存和管理,對行業沒有任何貢獻,卻輕輕松松賺到了大筆的和解費,而最終,這些成本只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當然,“專利蟑螂”覺得自己才是正義的:它們搜羅購買零碎的專利,組合起來對抗大公司,換取高額利潤,幫助提升了專利的價值。有些“專利蟑螂”甚至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在劫富濟貧,幫助弱勢的開發者對抗邪惡的大資本公司。
人分三六九等,“專利蟑螂”也有“diao絲”和高帥富。有些專利公司連小超市都不放過,另一些專利公司則由高科技公司破產或轉型而來,例如以起訴蘋果和三星為畢生事業的Inter Digital。去年,包括中興、聯想、小米在內的國內智能手機生產商擔心諾基亞變成一只“專利蟑螂”,因為諾基亞的法律發言人馬克·達蘭特曾說,手機業務剝離后,將嘗試進行技術對外許可。這直接導致中國商務部出面對微軟收購諾基亞的交易進行反壟斷調查。同時,歐盟官員也警告諾基亞:假如未來過度使用專利進行訴訟,歐盟也將考慮對其進行反壟斷調查。
這樣做就是在明確警告諾基亞不要再變成一個“專利蟑螂”。
眼下的Rockstar就是一個碩大的“專利蟑螂”,而且它的背后站著蘋果和微軟,盡管這兩家公司從來互相都看不對眼,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2011年,加拿大的北電網絡公司破產。當時,谷歌對北電網絡的“專利遺產”垂涎欲滴,開出高價,結果半路被當時還籍籍無名的Rockstar截殺。2012年,Rockstar向谷歌開發的安卓系統全面宣戰,它們可以控告的對象太多了—三星、摩托羅拉、小米、聯想,目前,華為是目前唯一一家與Rockstar達成和解的公司,而谷歌絕不認輸,近期已經向Rockstar提起反訴。
高科技公司的戰場就像同一條街上幾家富麗堂皇的高級餐廳,表面上各自開門迎客、公平競爭,私下卻都養了一些蟑螂放到對方的后廚。
一場大混戰已經開始,沒有人能幸免。美國在線零售巨頭新蛋公司剛剛贏得了同“專利蟑螂”Soverain軟件公司的訴訟,消息傳來,一些不堪騷擾的公司倍受鼓舞。可還沒來得及喜大普奔,新蛋就被判賠給另一家“專利蟑螂”公司230萬美元的專利許可費,而敗給新蛋的Soverain軟件仍能從許多其他訴訟中獲得不菲的和解費。
資料顯示,美國過去兩年的專利訴訟官司飛速增加,“專利蟑螂”的數量也增長了三倍,軟件行業是重災區,專利訴訟已經泛濫。
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發誓要同“專利蟑螂”斗爭到底,而許多“正派人士”也正團結起來,希望通過重新立法降低“專利蟑螂”的威脅。去年7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了五項行政措施和七項法律修改建議,期望能有效打擊“專利蟑螂”、保護產業創新。
但如果輕易就被消滅,那它還被叫做“蟑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