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換帥了。46歲的薩蒂亞·納德拉取代了鮑爾默,成為了微軟新一代的領袖。然而,華爾街卻對這個消息表現十分冷淡。
從財務方面來看,微軟實際上十分健康。這家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公司在2013年營收778.5億美元,219億美元的凈利潤更是比谷歌高出了近一倍。但評論一直認為,微軟的前景不容樂觀。鮑爾默因為錯失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契機而備受詬病,谷歌和蘋果也憑借這兩個契機超越了微軟。
憑借微軟雄厚的實力,和谷歌、蘋果等公司抗衡還是有機會的。納德拉有技術和商業的背景,在微軟工作超過20年并一直成績斐然,可以說是微軟內部能夠推出的最好人選。在很多人看來,納德拉深諳微軟內部情況、能夠平衡內斗嚴重的公司政治是他最大的優點。
然而,讓外界對納德拉產生質疑的也正是這個“優點”。微軟已經在既有軌道上運行多年,在過去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且目前日子也過得不錯。在這種情況下,像納德拉這樣的微軟內部人士往往已經接受了微軟的做事習慣和自身邏輯,以至于其無法根治微軟的問題。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思考的技術》一書中就提到過一個這樣的例子:虧損連連的日產汽車請到外國人卡洛斯·戈恩前來擔任總裁一直被認為是神來之筆。在很短的時間內,戈恩就讓日產扭虧為盈,并創下了史上最佳的收益。
戈恩真的是“經營之神”嗎?在大前研一看來,其實任何人都能夠看出日產當時的問題所在:利潤不夠是因為生產成本太高。

但解決問題是另一回事。日產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是日產在很多自己的零件供應商企業中持有股份以維持固定的供應關系。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這樣的固定關系對于日產已逐漸成為了巨大的負擔。零部件供應商缺乏競爭,而且都依賴于日產,限制了生產規模,更增加了成本。
稍微了解日產的人都能得出結論:日產只有切斷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用“競爭采購”的方式,才能拯救公司。然而,汽車廠和供應商形成“企業聯盟”是日本企業的一貫做法,日產和供應商之間的歷史也源遠流長—日產內部人士是很難站出來“快刀斬亂麻”的。實際上,任何一個沉浸于日本企業文化的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正是意識到這一問題,日產才請來了戈恩這個“外來的和尚”。戈恩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就挽救了日產公司。
納德拉面臨的質疑也正在于此。所有的科技博主都能指出微軟缺乏“創新基因”,那么來自微軟內部的他能夠改變這一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