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不只要貢獻作品,自己也得是個作品,他們不光得創造故事,自己也得是個故事。在這點上,78歲的伍迪·艾倫完全夠格。
2014年1月12日,第71屆美國金球獎將終身成就獎授予伍迪·艾倫。當晚,伍迪·艾倫曾經的同居女友,著名女星米婭·法羅和她的兒子羅南·法羅,在推特上寫道:“金球獎的致敬是對她以及所有虐待幸存者的蔑視?!?/p>
這一切的核心,是21年前的舊事。1993年,伍迪·艾倫為宋宜拍攝的裸照被發現,而后者是米婭·法羅和前夫普列文的養女。分手大戰,演變成對三個子女撫養權的爭奪戰,又演變成更嚴重的指控:米婭·法羅指控伍迪·艾倫對他們的養女迪倫·法羅進行了猥褻。伍迪·艾倫否認指控,認為這指控出于米婭的恨意和惡意。官司持續了很久,伍迪·艾倫后來失去了撫養權,但猥褻指控因為“證據不確鑿”被駁回。
此后20年發生的事,證明了一個女人的決心(當然,也有可能真是出于恨意)有多強烈和持久。終于,金球獎的頒獎,再度讓事態激化。伍迪一方一度保持了沉默,直到1月月底,《記錄伍迪·艾倫》的導演羅伯特·B·維德,寫了一篇支持伍迪·艾倫的文章,在網絡上得到廣泛傳播。很可能是這篇文章,激發了作為“受害者”的迪倫·法羅的怒火。她于幾天后,罕見地做出表態,用一封發布在《紐約時報》的公開信,表示自己的確受到了伍迪·艾倫的性侵,并且提供了一個細節:在性侵發生時,她被哄著玩一個電動火車玩具。然后,是伍迪·艾倫在《紐約時報》的長篇回應,以及迪倫·法羅通過《好萊塢報道》做出的再回應。
墻壁之內發生的事,外人要想弄清楚是非黑白,非常困難。而這個事件的重點,已經不是誰是誰非,而是人們怎么看待這件事,以及怎么論證自己的看法。而人們的看法,會明確地顯示出出身、性別、職業的影響。例如,影評人們,盡管都會看似客觀地列出事件要點,要人們做出判斷,卻都站在伍迪·艾倫這一邊。
就連米婭·法羅本人面臨類似的判斷題時,也因為立場有別,會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曾和她有過合作的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在1977年,被指控和13歲未成年模特兒薩曼莎·蓋里發生性關系,并在候審期逃到了巴黎,再沒回過美國。盡管羅曼·波蘭斯基承認自己受到的指控,但米婭·法羅始終對羅曼·波蘭斯基表示支持。她的動機不難理解,1968年,她正是因為出演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羅斯瑪麗的嬰兒》成名。
不過,最奇怪的是,伍迪·艾倫事件在中國的網絡上所獲得的熱烈討論。他在中國的知名度沒有那么高,看過他電影的國人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多。究其原因,恐怕不僅僅因為那些火爆的字眼:猥褻、性侵、養女,而是因為,這件事的許多細節,都可以用來和我們對家庭的態度進行對照。
在中國,家庭內部發生的一切,無論家暴、虐待、性侵、殺戮,甚至和家庭沾邊的那些惡行,例如拐賣、販嬰,常被定義為“家事”,得到從輕發落,甚至不了了之。而伍迪·艾倫事件中,卻有許多令人大開眼界的細節,有生育能力,卻樂于收養孩子,家庭內部的暴力(且不論真假),會得到司法介入。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就像春節期間微博上的那個熱帖,在美國生活的中國女子,發現自己的房子被男友帶著前女友一家占領,迅速報警,這一大家子奇怪的人,將面臨重刑。后面的回復,多半是喟嘆。顯然,人和人生活的差別,不在那些宏大激昂的地方,而在墻壁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