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在中國已成為一門年收益超百億元的生意,不過這門事關死亡的生意現在似乎也正死亡:一些人現在選擇“換”一種死法,這種死法更便宜。
根據歐睿信息咨詢公司(以下簡稱歐睿)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人在死亡這件事上,僅消費殯葬商品就花掉了126億元,這還不包括購買殯葬服務和選擇墓地。按照《中國民政統計年鑒》公布的2013年殯葬火化數(478萬)測算,2013年中國人為每場葬禮購買的殯葬商品,就平均貢獻了2600元的GDP。
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死亡成本遠超出平均值。這也正是促使人們“換”個死法的原因。當互聯網悄然滲透到殯葬行業,它在改變著殯葬用品銷售模式的同時,也影響著死亡的價格。
殯葬業的利潤點主要集中在三個環節:購買喪葬用品、殯儀館火化、以及選擇墓地安葬。這其中后兩個環節的價格都是由體制內的指導價決定。只有喪葬用品這一環節還存在價格活動空間。
這也是殯葬業的第一環。北京共有1500多家喪葬用品店,一次傳統渠道的殯葬采購,通常包括一套壽衣、一個骨灰盒和陪葬品若干。壽衣一般是七件套,平均一整套價格在2000元上下;北京人偏愛木質骨灰盒,最便宜的細木材質骨灰盒價格在千元左右,最高檔的黑檀木骨灰盒要近四萬元;常見的隨葬品從紙質電視、冰箱,到紙質iPAD和iPhone 4S不一而足,價格從數十元到幾百元。
喪葬用品價格虛高為殯葬電商的出現提供可能,當互聯網代替了原本的人為“拉客”,由于“剝離了原有的護工、醫生與殯葬店間的利益關聯,從而實現了喪葬用品降價”。殯葬電商“彼岸”聯合創始人徐毅告訴壹讀記者。彼岸通過線上虛擬店面營銷宣傳,將顧客引導至線下實體店消費,用O2O模式做死亡這門生意。
上文提到的黑檀木骨灰盒,在彼岸西城區店內的售價為4680元。同樣為壽衣七件套,彼岸的售價在600至700元之間,并附送為逝者凈身穿衣的服務。這一服務如果請醫院代勞通常要花費500至1000元。綜合來看,殯葬電商的喪葬用品售價不足傳統店鋪售價的三分之一。
彼岸不是個案。在淘寶上搜索“殯葬”,1.38萬件商品就顯示出來。有4、5元起價的各式紙扎或骨灰盒包布,也有數百元的花圈、靈牌。數據顯示,某些網店30天內能賣出96套壽衣,價格為499元,不足傳統殯葬店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一次基于北京地區傳統渠道和網絡渠道殯葬采購的花費對比。簡單來說,殯葬電商為逝者家屬至少能節省三分之二花銷。
在殯儀館火化,以及選擇墓地環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殯儀服務價格基本上由殯儀館統一定價,所以它們的價格相對固定。
先說殯葬服務。以北京昌平殯儀館為例,靈車價格從300元起到2000元不等,遺體前三天冷藏價格為每天30元,化妝200元,火化分780元和1080元兩檔,告別室最貴的每場2400元。整套流程下來,算上禮儀服務,靈柩、花圈等靈堂布置,花費大體在萬元上下。
當逝者終于走完了一整套殯葬程序,但也只有過了最后也是最“貴”的一關,才能入土為安。墓地價格高于商品房價格已不是新聞。新華網報道說,上海‘青竹園’‘長安墓園’占地一平米左右的墓地售價為5~8萬元,在北京,西五環的墓地均價超10萬元,即使通州、昌平等地成品墓地‘市場最低價’也在3萬元左右。
墓地是中國殯葬服務業最大且增長最快的部分,2013年為302億元,比上一年增長40億元。由此測算2013年每個逝者家庭在購地上平均花銷6300元。
于是一份完整的殯葬賬單就出來了從傳統渠道的殯葬采購開始,將殯葬商品、殯儀服務、墓地購買的花銷相加,可以粗略估算基于全國平均水平、一個人從去世到安葬的花費:2013年的平均水準為2600元+2150元+6300元=11050元。由于三個環節特別是墓地價格的增長,人均喪葬花費,要比2012年增長了9.6%。如果殯葬電商適時出現在殯葬用品的購買階段,2013年全國范圍的殯葬人均支出可降至9250元,同之前相比減少了830元,整體下浮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