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金融城,中文成了流行語。根據獵頭公司Astbury Marsden近期發布的報告,從2013年以來,在工作申請簡歷提及的外語才能中,漢語普通話出現的次數已從原來的第八位躥升到第四位,就連廣東話也在金融城職員常用外語排行榜上排名第六。
越來越多的華人憑借著扎實的數學和金融知識、對高強度和高壓力工作的適應能力以及流利的英語躋身金融城的核心圈子。實際上,早在2012年,根據英國的人口調查報告,劍橋和倫敦金融城就成為華人比例最高的地區,在金融城,每100個人里面就有三個半華人。
來到金融城的,除了中國人,還有中國的資本。
2013年7月,平安人壽用2.6億英鎊的價格購得了倫敦的地標性建筑勞合社大樓,不恰當地說,這招可謂是“黑虎掏心”—摘走了倫敦心臟地帶最金貴的一塊地方。
勞合社大樓所在的區域正是金融城,倫敦最高大上的地方,又有綽號叫“那一平方英里”—地方雖然不大,卻有超過2000家金融機構在此運營日常業務,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都設在這里。有大約30萬“金領階層”每天來此上班,繁華程度堪比美國華爾街。不過華爾街并不是紐約的發源地,而倫敦卻發源于金融城—公元47年,倫敦建城時,核心區就是今天的金融城。
“我們盼望倫敦能有朝一日成為另一個離岸人民幣中心!”2011年,時任倫敦金融城市長的白爾雅率領一個大型的商務代表團訪問中國時表示。同時,白爾雅還張開雙臂歡迎中國人到倫敦買房,因為在他看來,英國的房地產很值得中國投資者來投資—那里政局穩定、利率低,而且人民幣對英鎊升值也讓買房者享受了天然的“八折”優惠。
如白爾雅所愿,2013年10月,中英兩國達成協議,允許英國機構直接從倫敦投資中國股票和債券,另外,中國投行若愿在英國開設分支機構,可享受較為寬松的監管。
除了金融行業的精英和機構,中國的富豪們也對金融城青睞有加。據一位倫敦華人房地產經紀人介紹,中國人對倫敦西區的別墅沒什么興趣,他們更鐘情于倫敦金融城新開發的高檔公寓,其價位介于每平方米8000~11000英鎊之間,大約相當于6.5萬~9萬元人民幣。
2013年,中國人在倫敦房地產市場的海外買家中所占的比例從5%激增到了27%,而且出手也越發闊綽。全年,由中國人購買的價值100萬英鎊及以上的房產總數,相當于此前五年的總和。
英國報紙《每日郵報》甚至開始抱怨中國買家炒高了英國房價:英國的開發商越來越喜歡以虛高的價格把房子直接賣給中國買家,而徹底拋棄了其國內的買主。中國人成了倫敦的“接盤俠”,有時一個高檔公寓上市,會出現30%的單元都賣給中國人的情況,而其中不少人買房的初衷僅僅是:孩子在英國上學。
讀英國學校,買倫敦的房子,再到金融城當金領。長此以往,中國人會占領金融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