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繞中國“敏感”問題做文章,歷來是資本主義國家媒體所擅長的事。實際上,社會主義國家媒體的視野,也會定時聚焦到中國的“敏感”問題上。所不同的是,兩種關注得出的結論完全不一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兄弟的隱喻”》一書通過梳理前蘇聯《真理報》的對華報道,讓我們從中感受到這份原蘇共中央機關報在報道中國“敏感”問題上的尺度。
在1950至1959年中蘇關系蜜月期時,《真理報》刊登過2013篇有關對華報道,沒有一篇是負面的。這張報紙也不回避中國的“敏感問題”比如在報道西藏問題時,《真理報》駐華記者會記錄西藏和平解放之后新西藏和舊西藏的變化,以及宗教領袖對中央政府的支持。
時任《真理報》記者的奧夫欽尼科夫在《在西藏的群山上》一文中就這樣寫道:
在山花絢爛的西康—藏族自治州的高山上,我們看到了矮小的“復活草”。把這種草夾在書頁里使其干燥,能夠保持五六年不腐致。但如果把它放進水里幾分鐘,您就會看到令人驚奇的現象。就像電影慢鏡頭拍下來的玫瑰在屏幕上開花一祥,它的葉子都會慢慢舒展開來回復以前的形狀。這就是生長在艱苦的山區環境下的植物!
難道,那些生活在高原地區的人民不也正是像這復活草一樣嗎?在過去的成百上千年里,他們飽受農奴主和商人的壓迫和偏見與迷信的欺騙,但是他們儲存了生命的活力,在今天恢復了新的生機!
這是一篇寫于1955年的報道,奧夫欽尼科夫此行是受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邀請,到西藏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采訪。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西藏發生“3·14”暴力事件。此時,奧夫欽尼科夫的身份已經是知名漢學家,以及《俄羅斯報》的資深評論員。他在該報上撰文說,自己曾經親眼目睹達賴治下的西藏農奴制對人權的踐踏,駁斥了西方媒體將達賴稱為“人權保護者”的說法,“半個世紀來,農牧民被徹底免除了稅賦,人均壽命翻了一番。”“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怎能說出西藏遭到漢化和種族滅絕的謊言?”
在其他的常規報道中,《真理報》對中國進行“定義”的標準措辭,已經形成了一套對華報道的語言體系。
從新中國剛成立到1959年,按照出現順序和頻率,對華報道的關鍵詞包括:“新的”、“社會主義”、“偉大”、“巨大的”、“兄弟”、“蘇聯援助”、“蘇中友誼”、“朋友”、“堅定不移”、“人民的”、“共產黨”、“增長”、“發展”、“今天”、“建設”、“改造”、“春天”等等。
可以說,為了在不同文本中不重復地表達相似意思,《真理報》幾乎動用了那個時代所有能表達正面意象的同義詞。
而《真理報》給這些對華報題所起的標題,也有不同的系列。比如,他們有“偉大系列”的標題:《在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先鋒隊中》《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偉大勝利》《偉大的遠征》《中國人民的偉大節日》《偉大的轉折》……甚至會在一個標題中用到兩個“偉大”《偉大人民的偉大成就》。還有“友誼系列”的標題:《以友誼的名義》《兄弟般的友誼》《蘇中友誼堅如磐石》《蘇中兩國人民永恒的和牢不可破的友誼萬歲》《讓不可動搖的蘇中友誼更加繁榮!》……
不只是標題,《真理報》的報道正文也有著相對固定的模式這種“《真理報》八股”采用的是“總分總”結構,整個文章分四步。
首先,導語要描寫對象(或人或景)在新中國的遠景和概貌;第二步:描寫對象在舊中國(解放前)時的相反境遇(否定);第三步:解放后翻天攝地的變化(肯定):第四部,重申對新中國建設的美好展望和堅定信心。《真理報》十年中對中國的報道,除了社論和簡訊之外,基本都采用了這個結構,幾乎沒有例外。
除了“《真理報》八股”的固定結構,一些文章還會加上另外一部分:“蘇聯援助與新中國成就密不可分”;結尾部分在口號式希望之后,也經常會加入對蘇聯的感謝。
在2013篇報道中,政治類文章所占比重最大;而要彰顯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偉大勝利,除了純粹的政治表現之外,經濟進步、軍事力量壯大、外交地位提高,都是體現政治優越性的注腳。
這四方面的報道加起來占了80.1%。而在寫到這些成就時,蘇聯作者都不會忘記在其中加入蘇聯的“植入廣告”指出這一切都是得益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模式,甚至更進一步說,是得益于蘇聯模式和蘇聯的大力援助。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其余19.0%的報道,中國形象就是中國版蘇聯、縮小版蘇聯、第二個蘇聯、蘇聯的胞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