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事先有了預感一般,2月4日,東莞一年多以前請探索頻道團隊專門制作的城市形象宣傳片,在2013年首播后,又一次密集地出現在公眾面前。第一塊宣傳陣地是武廣高鐵沿線車站的30多塊彩色LED屏,畫面中的東莞展現出兩副面孔:一副是嶺南的傳統留存;另一副則是現代的產業創新。
然而只過了五天,一場轟轟烈烈的“掃黃運動”再次加深了人們對東莞面貌固有的那些綺麗想象。東莞宣傳部門只能加大力度,一周之內,宣傳片的播放范圍擴大到北京、廣州的50家影院共計379個影廳大銀幕,時長僅十秒的剪輯版本也在央視播出。
沒有任何權威的方式能衡量這類城市宣傳片的效果,即便它出現在號稱最有影響力的傳播平臺上例如央視。要知道,僅2012年一年,央視就循環播放了400多座城市的宣傳短片,而中國的地級以上城市不過300余個。產出無法計算,但那些恢弘的航拍鏡頭、一閃而過卻又經過精心布置的場景、或精妙或笨拙的視效特技,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
2011年秋天,兩個從新加坡來的“大胡子”到東莞著名景點可園選景,女導游葉韋彤碰巧在他們拍攝的視頻里出鏡。沒想到幾天后,市委宣傳部發來一份通知,她被選為城市宣傳片女主角。
那兩位新加坡人就是東莞市從探索頻道新加坡團隊請來的導演,此前,政府宣傳部門和攝制組為了找到能代表他們頭腦中的“東莞氣質”的演員,甚至專門組織了一次選秀,卻并沒有選出合適的人選。
一年后,宣傳片發布。作為“人文篇”的女主角,葉韋彤負責展現東莞傳統的一面:她打扮得端莊而職業,行走在東莞白天里最繁華的地方。在她工作的可園里舉辦了一場傳統中式婚禮,她坐在一襲紅妝的新娘身邊,這個畫面的潛臺詞似乎是:這里是一個尊重傳統、尊重婚姻的城市。
開創了“印象管理”概念的心理學家庫利認為,每個人都渴望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在《新周刊》2010年對25個城市進行的“城市代言榜”評選中,為東莞代言的居然是桑拿。“這是一個充滿爭議的結果……但這也是一個充滿情感記憶的結果”,榜單如此總結。

此后,東莞就開始了形象管理的一系列手段。2011年,東莞聘請五位專家作為首批城市形象智囊團成員,隨后開設了官方城市形象宣傳微博,還開始了宣傳片的制作。
從發布那天開始,這部宣傳片就在網絡世界中引發了持久的關注。但在傳播時,它被冠以次數最多的名字,是“東莞拍宣傳片為‘性都’正名”。
在2013年“兩會”期間,東莞市市長袁寶成對媒體反復強調:“網上有人說,東莞拍形象宣傳片,是為東莞正名。這里我要澄清一下,當時我們拍宣傳片完全沒想這個事,東莞不是‘性都’,所以不存在正名。很多城市都有宣傳片,這是很正常的宣傳。”
據說這樣鋪天蓋地的傳播也曾讓葉韋彤感到非常害怕,她曾天真地以為所有的新聞都應該是積極而正面的,不知道為什么自己出演的影片會和“性都”扯上關系。她甚至害怕意外成名會讓自己丟掉工作在拍攝前和拍攝后,她一直都沒有事業編制,是個“臨時工”。
不論東莞市市政府還是探索頻道,都以“商業機密”為由,婉拒了一切關于拍攝制作成本的詢問。在中國,城市宣傳片的制作成本,鮮有政府披露。
唯一一個大大方方談成本的城市是寧波。《錢江晚報》2011年報道,寧波為城市形象宣傳片投資了500多萬元,而且這僅僅只是第一階段費用。它被投放到央視一套、新聞頻道并機播出的三檔主要新聞欄目中。寧波市宣傳部的官員還表示,會請專業機構進行播放效果評估。
有意思的是,今年1月,寧波市紀檢部門還宣布,將操刀拍攝一部展示本地腐敗案件的特殊“城市宣傳片”。
地方政府挑選影視公司時,主要看口碑,來自北京的幾家影視公司因為豐富的經驗,成為各地的首選。因各地的重視程度及撥款額的不同,有些地方會選擇一些小公司。但他們一定會做的事情是,調查這個公司是否有和地方政府打過官司的“負面新聞”。
一家小影視公司在網上公布了形象宣傳片報價:使用專業攝影機拍攝加專業后期剪輯制作,每分鐘收費1萬~8萬元;用膠片拍攝每分鐘10萬元起;如有特殊要求,如航拍、專業演員、復雜的鏡頭切換及三維動畫制作,相應費用還要大幅增加。如果請專業團隊甚至知名導演來拍攝,成本還要提高一個數量級。
大公司、高投入的制作效果一目了然。如安徽省蚌埠市發布的5D宣傳片:在專門的5D電影院中播放,不但具有3D視覺效果,還有座椅和環境特效,觀看者能感受到火車的轟鳴,觸摸到龍子湖的水花,甚至能嗅到蚌埠公園的花香。
但效果太震撼有時也會帶來麻煩:網絡上流傳的一部關于酒城瀘州的純3D動畫宣傳片,只因為一句“耗資數百萬制作”的描述,沒有制作公司敢出面認領。當地政府發布公告稱“可能是企業贊助或本地居民義務制作的”。在那之前兩個月,鐵道部和張藝謀剛剛因1850萬元的“天價宣傳片”身陷輿論漩渦。
網絡上流傳的一部關于酒城瀘州的純3D動畫宣傳片,只因為一句“耗資數百萬制作”的描述,嚇得都沒有制作公司敢出面認領。
如果擴展到廣義的城市宣傳片, 1850萬元其實并不算高。為了宣傳需要,唐山市為電影《唐山大地震》足足投資了6000萬。
制作費僅占了城市宣傳片費用的一部分,開銷更大的地方在播放渠道。
對于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來說,最受追捧的播放地點有兩個:中央電視臺和紐約時報廣場的廣告屏幕。
1999年,山東威海為發展旅游,想出了在央視播廣告的主意,這是中國城市廣告片的發端。之后,城市形象廣告的數量急劇增加,播放成本也水漲船高:從2007年到2012年,山東省花掉了7億多元,讓省內城市的廣告鋪滿了央視、鳳凰衛視、香港翡翠臺和臺灣東森衛視。
央視不同時段的廣告被分包給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代理公司,收費標準參差不齊。一般來說,在新聞時段發布十秒旅游廣告,每月需要百萬元人民幣;如果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又不強求黃金時段,一個月30萬~50萬也“夠格”登上這個國家電視臺。
而紐約時報廣場,自從2011年新華社在這里租下一塊LED廣告屏后,也成為國內城市的投放熱點。當然,其收費標準也屬于“商業機密”。盡管已有數十座城市的形象宣傳廣告在那里播放過,但只有華西村的黨委副書記在2011年接受采訪時透露的50次100萬元人民幣的“參考價”。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廣場其實有兩塊“中國屏”,與新華社的那塊遙遙相對的,還有一塊略小的屏幕,2012年年初由一家大連廣告公司租下。據美國媒體披露,這塊屏幕每年的租金約為1800萬元人民幣,對于很多中國城市來說,它的意義就相當于央視的“非黃金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