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馬化騰27歲,李彥宏31歲,馬云36歲。他們都有了一個偉大的想法、幾位腳踏實地的幫手,以及一個看似充滿希望的小公司;他們只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錢,為了成功,他們需要很多很多錢。
本土的以及海外的風險資本找上門來。向資本低頭,可能會失去公司的控制權;而拒絕,又會錯失機會。三個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接受,那是通向成功的正確的一扇門。幾年過去,內斂低調的李彥宏和馬化騰雖然失去了最大股東的地位,但卻依然通過各種巧妙的方式牢牢把持著公司的控制權,而最高調張揚的馬云,卻陷入資本的迷局之中。
騰訊“姓馬”—馬化騰;阿里巴巴“姓馬”—馬云;而許多人不知道百度也“姓馬”—馬東敏,這是李彥宏妻子的名字。
在百度,到底誰說了算?幾年前,公司發布的年報無意之中泄露了創始人夫婦之間的一個小秘密:雖然李彥宏持有的公司股份比妻子多,但他放棄了妻子那部分股票的權益,而馬東敏則沒有放棄李彥宏的股票權益。換句話說,李彥宏的股份兩人共享,而馬東敏的股份只屬于她自己。一旦兩個人之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利益沖突”,比如離婚,那馬東敏就會壓倒李彥宏成為百度公司的實際控制者。
百度和騰訊作為上市公司,必須每季度披露財務報告,但像上面這樣有趣的信息卻并不常見,列出的往往只是公司營利狀況以及股權變化情況。能讓非投資者們看個熱鬧的,無非就是李彥宏和馬化騰擁有的股票各自值多少錢,以及,為什么他們居然都不是自己創建的公司的最大股東。
德豐杰風險投資(DFJ),一家投資過Hotmail和Skype的美國創投公司,是市值600億美元的百度公司最大的股東。1999年,互聯網泡沫高漲時,德豐杰集團從硅谷來到中國尋覓機會,可惜不到一年,互聯網泡沫就告破滅。正在這個不合時宜的時候,“DFJ”中的“F”—創始合伙人約翰·費舍爾聽說了一個叫李彥宏的年輕人,以及一家叫做“百度”的小公司。
2000年9月,德豐杰聯合其他幾家國際風險投資基金,向成立剛九個月、員工只有十幾個人的百度注資1000萬美元。從此,德豐杰就成為百度公司的最大股東,一直到今天仍持有1/4左右的股份,超過李彥宏夫婦股份之和。目前,德豐杰持有的股份市值已達150億美元。
順帶一提,德豐杰也是目前硅谷最熱公司特斯拉背后的資本推手。
百度的股東名單里有長長的一串英文名字。除了德豐杰,主要股東還有Integrity Partners、Peninsula Capital Fund,以及大名鼎鼎的IDG(美國國際數據集團)。
一個來自知乎網的小故事可以證明IDG在中國互聯網投資圈的地位:一位求職者要去見IDG的高級合伙人楊飛,臨行前,獵頭對他說:“你今年31歲,曾有個人在31歲的時候去見了楊飛,后來這個人排在了富豪榜首位,他叫李彥宏。”獵頭接著說:“我今年27歲,還有個人在27歲的時候去見了楊飛,后來他也成了首富,他叫馬化騰……”
那是在1999年到2000年之間,馬化騰的OICQ剛剛網羅了大量用戶,公司急需資金購買服務器和發工資,同時,還要準備打官司—美國AOL已經就OICQ抄襲ICQ連續發來兩份律師函。年輕的馬化騰決定尋求國際風險投資的幫助,IDG和李澤楷的盈科數碼以各占騰訊20%股份的代價投資了220萬美元。馬化騰及其團隊持股60%。正是這22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幫助騰訊成長為價值千億美元的互聯網帝國。
從1999年開始,胡錦濤、江澤民、李瑞環、朱镕基和李長春先后到南非訪問MIH公司;在其總部大樓中最醒目的位置有一堵展示墻,幾位中國領導人用毛筆書寫的題詞就掛在那里。
“巴菲特在中國做的投資沒有我們的多,”IDG創始人兼董事長麥戈文在第99次訪問中國時這樣說。早在1980年,IDG就在中國成立了第一家合資公司,在鄧小平時代,它已經在中國成立了專門的風險投資基金。1998年,在拜會了江澤民之后,麥戈文宣布要向中國企業投資10億美元,李彥宏和馬化騰便受惠于他的這個承諾。
有趣的是,盡管IDG在中國網絡投資界享有極高聲譽,投資網站數量和投資總額都名列前茅,甚至還投資了波司登、如家酒店和物美超市等多種行業,但是在美國本土,它卻是一家專門投資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公司,幾乎沒有美國人知道它還有風險投資部門。
IDG對騰訊的投資遵循了典型的風險投資規律:在介入創業公司的同時,往往就規劃好了退出的時間表。只是看到今天市值已超千億美元的騰訊,它會不會后悔當年退出得太早?
2001年6月,盈科以126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所持有的20%騰訊股權悉數出售給MIH集團。以110萬美元的投資,不到一年即獲得1000余萬美元的回報,在那個互聯網的蕭條時代已經堪稱奇跡,但事實證明,盈科還是低估了騰訊的成長潛力。這部分股權目前價值超過270億美元。同樣低估騰訊的,還有IDG。
到2003年8月,IDG分兩次將騰訊股權分別出售給MIH和騰訊管理層,MIH成為騰訊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30%。而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和副總裁張志東的股份加起來不到15%。

在十幾年前最初的幾篇新聞報道里,MIH被描述成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國際化投資集團。隨后,它的面紗被一點點揭開—它隸屬于南非最大的傳媒集團Naspers,后者擁有南非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以及全非洲規模最大的收費電視網絡,還在世界各國投資了多家媒體,其中包括《北京青年報》和《體壇周報》,甚至還是Facebook的早期投資人。但一直到現在,其神秘而強大的背景也沒有幾個人能徹底說清楚。
這是因為拋開這些光鮮的投資業績,Naspers曾有過一段黑暗的歷史,盡管這些內容現在已經不會再出現在公司的官方宣傳中。

京東的“錢袋”:加拿大教師的退休金
在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電商領域的宿敵身后,在不同時段隱現著許多共同的投資商,既有紅杉資本、IDG、老虎基金這些有國際背景的風險投資基金,也包括深創投、中科招商這類本土投資公司。但在京東的招股書中,還是出現了一些不常見的名字。例如沙特王國控股投資公司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就像名字暗示的那樣,前者具有皇室背景,實際控制人是被稱為“中東股神”的阿瓦利德·本·塔拉勒王子。他選擇入股京東絕不是頭腦發熱,因為像蘋果、亞馬遜以及Twitter這樣的公司都曾出現在他的投資目錄里。而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是加拿大最大的一筆專項退休金,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2013年年初,這支基金向京東提供了數億美元的現金支持。難怪有人說,為了戰勝馬云,劉強東不但拿了中東“土豪”的石油美元,連加拿大老師的退休金都不放過。
1915年,英屬南非聯邦剛剛成立五年,由一群南非白人民族主義者組成的國民黨 (National Party)決定成立一家報紙來宣揚其政治思想。不久后,一份名為De Burger(意為“公民”)的日報誕生,其第一任主編馬蘭后來在1948年當選南非總理,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正是由他制定并推行的。
而Naspers集團,正是源于這份報紙,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充當起了白人政府宣講隊的角色。直到1990年,曼德拉出獄,De Burger才徹底切斷了與國民黨的關聯。
1997年,Naspers集團的127位記者正式就他們在宣揚種族隔離政策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道歉。同一年,Naspers任命庫斯·貝克(Koos Bekker)為CEO。在貝克的帶領下,Naspers不但進軍付費電視市場,還進入了另一個利潤豐厚的領域—互聯網風險投資,MIH就是其專門設立的投資業務部。

在大舉收購騰訊股票的時候,Naspers的主營業務是互動電視和收費電視,年營業額約2.5億美元,市值40多億美元,是個實實在在的傳媒巨頭;而當時的騰訊還只是個為盈利模式苦苦思索的通訊平臺,因為負擔不起過多用戶同時在線的帶寬,申請一個QQ號甚至都要收費。一直到今天,外界都不知道Naspers當時是如何做出的投資騰訊的決定。更重要的是,在騰訊股票飛漲的時候,它從未拋售過哪怕一股來套現。
隨著騰訊的不斷成長,Naspers也成為南非本土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超過那些挖遍全球鉆石和黃金的礦業巨頭和能源大佬,而市場對它的認可主要來自于其持有的騰訊股票。
對于這筆投資,除了感嘆“在合適的時間遇到了合適的人”之外,還有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值得挖掘:Naspers旗下的付費電視公司壟斷了CCTV在南非的播放權;從1999年開始,胡錦濤、江澤民、李瑞環、朱镕基和李長春先后到南非訪問這家公司;在其總部大樓中最醒目的位置有一堵展示墻,幾位中國領導人用毛筆書寫的題詞就掛在那里。

盡管不是最大股東,但百度和騰訊的控制權還是牢牢掌握在李彥宏和馬化騰的手里。
在美國上市的百度實行A B股制度:A股向公眾發售,可以分紅但表決權低;B股面向創始人和管理層,擁有A股十倍的表決權,但卻不能分紅。不用說,李彥宏的股份大多是B股。這樣的股權設置不但能保證李彥宏夫婦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還能防止競爭對手谷歌的惡意收購。
而在騰訊,馬化騰面對的環境更為輕松。MIH與騰訊創業團隊顯然經過一番良好的協商,即便在MIH短暫控股的時期,騰訊的具體經營管理還是由馬化騰等主要創辦人負責,MIH派出的兩名外籍非執行董事并未參與騰訊公司的具體管理事務。
與這兩家公司相比,BAT的另外一極—阿里巴巴,則有苦說不出。
李彥宏和馬化騰的個性都是低調內斂、精打細算,而馬云雖然修禪打太極,但性情過于高調,又身在燒錢成風的電商領域,吸納投資時不免貪多,結果引狼入室。
阿里巴巴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就是馬云不斷融資、利用巨額資本戰勝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的過程。但他沒有李彥宏和馬化騰那么幸運,他遇到的投資者擁有更強的控制欲。
2000年,阿里巴巴完成第二輪2500萬美元融資,其中來自日本的軟銀一家即拿出2000萬;第三輪投資中,軟銀再砸下6000萬美元。
這些資本幫助阿里巴巴熬過了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的蕭條期。但同時,馬云也嗅到了“失控”的味道:他和創業團隊的持股比例已下降到不足一半。而前后投入8000萬美元的軟銀,持股比例卻上升到20%。
很多人聽說過馬云與孫正義之間的故事。大多數人記住的是馬云只用了六分鐘就說服了孫正義,卻沒有記住另一個數字:孫正義說他的投資慣例是要30%的股份。
但與漸漸進入盈利期的騰訊和百度不同,對于當時剛剛推出淘寶網的阿里巴巴來說,“燒錢行動”剛剛開始。已經觸摸到危險的馬云,也不得不繼續加大融資力度。
2005年8月,雅虎以10億美元和中國資產,換取了阿里巴巴40%的股權。利用這筆資金,淘寶網和支付寶迅速做大,馬云成功渡過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奠定了阿里巴巴日后在中國互聯網中的“江湖地位”。

但這一交易的代價便是,馬云及創始團隊徹底讓出了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的地位。截至2007年阿里巴巴旗下B2B業務上市之前,雅虎、軟銀分別持有阿里巴巴39%和29.3%的股權。而以馬云為代表的管理層及其他股東,加起來僅持股31.7%。
對公司來說,向資本妥協可能會喪失自身的控制權,但如果保持控制,也會喪失發展的機會。在天平的兩端,馬云選擇了機會。
七年之后的2012年,阿里巴巴出資76億美元,僅僅贖回了雅虎持有的20%的股權。并且為了獲取回購資金,阿里巴巴不得不引入了中投、國開金融等“國字號”的新股東。
截至現在,根據雅虎、軟銀等分別公布的信息,軟銀依然持有阿里巴巴30%以上的股權,雅虎持股24%,馬云個人持股7.43%。
為了在只擁有少部分股權的同時保證馬云和創始團隊的控制權,阿里巴巴提出了“合伙人制”的變通之法,但香港證交所顯然不買賬。陸兆禧只能丟下一句“今天的香港市場,對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還需要時間研究和消化”,放棄在香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