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見臺灣領導人時,大陸領導們送點什么禮物好?
北京市市委書記郭金龍的選擇是兩部紅米手機。這兩部被贈送給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手機背后還印了這樣一句話:“兩岸聯手,賺世界的錢。”

“兩岸”真的有在“聯手”,以這款紅米手機為例:聯發科的CPU、友達的屏幕、光寶的相機模塊,而整機由富士康、英華達代工組裝。
“臺灣制造”的小米手機甚至更成了“反攻臺灣”的利器。連戰拿到紅米手機時,這款手機早已經成為臺灣各大電子論壇的討論熱點,此時距離紅米第一次在臺發售,還不到三個月。更有數據顯示,入臺半年,小米2S手機的銷量就超過了十萬部,2013年12月才入臺的紅米手機則算是真正打開了臺灣市場,數次創造了所謂的“秒殺售罄”—在不到一分鐘之內銷售一空。
總銷售量看起來不算高,但根據IDC最新發布的第四季度財報,顯示“空降”的小米已經擠掉了LG,成為臺灣市場份額排名第五的手機廠商。似乎,小米的饑餓營銷,一樣能吃定臺灣人民。
但和大陸不同的是,對平均月薪將近9000元人民幣的臺灣人來說,小米手機的高性價比(紅米的售價在800元人民幣左右)卻并不是其暢銷的關鍵原因。臺灣各類電子論壇里的討論顯示,大部分人買紅米是為了送給長輩,相對節省的長輩顯然會贊許紅米的低價,而小米操作系統的“老人模式”(字體更大,易于操作)更是貼心。另外,大多數臺灣人不止有一個手機號碼,那么購買一部不那么貴的紅米作為備用手機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除了正好打到一些需求點以外,小米也做了一系列本地化的努力,甚至為此舍棄自己本來的特點。比如說,由于可以直接使用Google Play,所以小米應用商店就被舍棄了;由于臺灣人熱愛LINE(即時通訊軟件),所以作為米聊的競爭對手,LINE也被“大度地”預裝進了手機。就連MIUI最引以為傲的一周一個版本的迭代速度,在臺灣也延長為平均每月一個版本。
而那些小米特有的營銷方式,也繼續在臺灣被執行著。小米的臉書主頁和繁體論壇會以討論專業問題來聚攏一些行業內的人士,會直接與網友交流的“親民”高管則贏得了這些人的好感—此前沒有臺灣的科技公司會這樣做—然后逐漸擴大影響力,培養出臺灣的“米粉”。
當然,小米還有自己作為“非本地品牌”難以替代的優勢—部分臺灣人喜歡支持臺灣制造。購買“臺灣制造”的小米手機,臺灣人總會有類似“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