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二日
地點: 北京單向街書店
人物: 呂澎、許楠
從某種程度來講,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呂澎也許是中國當代藝術圈里最有權力的人之一,不是因為他真的有權或有錢,而是因為,他有一支“判官筆”作為國內最重要的策展人和藝術批評家之一,呂澎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著史,當年褒貶的那些潦倒藝術家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周春芽等等,如今早已成為藝術財富榜上的常客。至于他在這
樣一個霧霾蔽日的周六,雙手攥著話筒、身子前傾略微拘謹?shù)鼗卮鹬^眾的問題,無非是為了推介他那本再三修訂出版的《20世紀中國藝術史》。
“藝術到底是什么呢?”呂澎說,“其實說藝術,說的還是我們的人生,我們自始至終的精神生活。”
他回憶說,從1993年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只關心兩個問題:“一是能否走入國際市場;二是作品能否獲得快速的升值”,結果到了1998年,那已經(jīng)變成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在藝術圈里,沒有人談藝術,談的都是錢。”
可撇開這些歷史,“我特別想問一個問題:呂老師在看過這么多的展覽之后,有沒有您感覺看不懂的藝術?”主持人許楠問。
“我坦率地講,我經(jīng)常看不懂。”呂澎坦陳自己也經(jīng)常感到疑惑,但他也借此提醒觀眾,“我們不是來看在教科書上我們習慣的美,我們是來了解情況,觀看、分析、思考藝術家的作品的。”
這也與某位觀眾提出的問題相似:“什么是藝術,什么不是藝術?什么是好藝術,什么是壞藝術?”
“我不能給你答案。但硬要我回答的話,我會說從出生到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歷、感知到的,并且行動出來的,都是藝術。”在他看來,藝術沒有本質上的好壞之分,“藝術更多的是‘問題’,而不是‘答案’。若論藝術的好壞,最多有個人愛好之別,絕對沒有學術上的區(qū)分。”
幾十個觀眾圍坐在咖啡區(qū),沒有針鋒相對,也談不上妙語連珠,但這一略顯沉悶的對談,意義也許就如許楠在開場白里說的:“今天你們穿越重重霧霾來到書店,窗外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但我們在屋內談藝術,我想這就是我們面對無奈的現(xiàn)實時,為自己尋找到的一條小小的精神出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