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認為,科學的產(chǎn)生需要具備三個條件:驚異、閑暇和自由。貪玩的人需要這些,而科學更需要這些貪玩的人。
這年頭,要是電視廣告上說奔馳公司新推出一款百公里耗油不到5升的新車,蘋果公司又推出一款全新的iPad,或者游戲公司推出了全新電玩“植物大戰(zhàn)僵尸”,都會讓許多人興奮不已!
除了奔馳、蘋果、最新電玩游戲,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則在大西洋邊上支起了一個幾十層樓高的大家伙,冒出一股白煙,“呼”一聲就飛上了天。而且這個大家伙能在幾個月以后“咯噔”一聲落在火星上,還從里面爬出一個瞪著倆大眼睛的機器人。這就是“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知道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嗎?最近的時候是5500萬千米,最遠的時候有4億千米。
這是大的,還有小的。一個用最時髦的納米技術(shù)造的機器人,能在你的血管里到處跑,還能幫你消除血管里的血栓之類的臟東西。
這些聽了就能讓人渾身是勁、令人瘋狂的玩意兒都是靠什么做出來的呢?是靠科學。不過,盡管這些新產(chǎn)品、新游戲的推出全得仰仗科學,可要是提起科學或者科學家,肯定不會有人為之瘋狂,估計好多人還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唯恐避之不及。
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大家都覺得科學太神奇、太厲害了。這么神奇、這么厲害的科學,肯定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
其實科學根本沒那么玄乎,很多時候,科學是玩出來的!
發(fā)明火箭的高達德就是一個大玩家。16歲的時候高達德看了一本叫《星際戰(zhàn)爭》的書,這本書讓高達德如癡如醉。在大學畢業(yè)當上教授以后,他就開始自己玩火箭,因為他想把自己送到星星上去。可那時候飛機剛發(fā)明沒多久,根本沒人知道怎么才能飛到星星上去。不過高達德不管這些,他發(fā)明了一套能在真空里運轉(zhuǎn)的發(fā)動機,然后造了一個又細又長的大鞭炮,冬天支在雪地里。電鈕一按,“轟”一聲大鞭炮便飛了出去。這個大鞭炮就是現(xiàn)在大名鼎鼎的火箭的雛形。不過高達德的這個“火箭”和我們春節(jié)放的二踢腳差不多,飛了幾十米高就掉下來了。可你知道嗎?高達德這么一玩就讓自己成了“火箭之父”。
還有提出相對論的物理大師愛因斯坦,也是玩出來的科學家。不過愛因斯坦和高達德玩的方式不太一樣,他喜歡在腦子里玩。那時候,大家都對光的速度很感興趣,并且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是30萬千米/秒。愛因斯坦就想如果人要是能以光速運動,那這個世界會怎么樣呢?這個想法成了他研究相對論的根據(jù),那時他16歲。
善于用腦子玩的還有英國科學家霍金。霍金小時候喜歡自己造玩具,而且會造很復(fù)雜的玩具。不過很不幸,他后來得了一種很奇怪的病,會使肌肉萎縮,后來連話都不能說了。于是他只好在想象中生活,在想象中玩。他的宇宙弦理論、膜理論沒幾個人能弄明白。可是他寫的書《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卻賣得很火。
科學是非常美妙的。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貪玩的費曼在他寫的物理書中告訴他的學生們:“我講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幫助你們應(yīng)付考試,也不是幫你們?yōu)楣I(yè)或國防服務(wù)。我最希望做到的是,讓你們欣賞這奇妙的世界。”
那科學是怎么玩出來的呢?
(選自《讀者》2014年第1期,有刪改)
心湖漣漪
科學竟然可以玩出來?著名的科學家們向你證實了這一點。讓我們解放思維,跳出傳統(tǒng)模式的禁錮,一起從玩中尋找科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