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級權應還給家長和學生
張立美 山東讀者
長沙羅先生的女兒小海,今年7歲,去年在某小學上一年級,但她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讓羅先生大跌眼鏡,語文考了26分,數學只考了8分。本想讓孩子留級一年,不過卻遭到了學校的拒絕,理由是根據相關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能留級。記者對瀏陽及長沙市區部分中小學進行了走訪調查,發現羅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2014年9月9日《長沙晚報》)
實際上,國家的教育法律法規中并沒有禁止學生留級,只不過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自行出臺的一些政策規定,不許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留級,但允許優秀學生申請跳級。其理由無非就是留級學生重復占用國家公共教育教學資源,是一種浪費。事實上,從教育規律和教育科學角度說,不管是跳級,還是留級,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教育主管部門出臺規定“一刀切”禁止學生跳級或留級,是典型的違背教育規律和教育科學的做法,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既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推進,也不利于學生個人的成才成長。相反,應當把學生的留級權交還給學生及其家長,只要學生和家長主動提出書面申請留級,那么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就應當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這種合理要求。
取消文理分科才能培養綜合型人才
梁好 安徽讀者
今天上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2014年9月4日《法制晚報》)
當然,取消文理分科,固然可以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寬廣;但如果招生制度改革沒有徹底跟進,那么,取消文理分科只能成為一種理想的狀態。筆者認為,取消文理分科只是高考度改革的第一步,而全面培養綜合型素質人才,還需要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的配套改革,要著力打破唯分數論的招生格局,將選拔人才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上,真正選擇符合學校培養方向的合格人才,如此,才能真正對基礎教育產生方向性的引領,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開學考是應試的不打自招
楊國營 北京讀者
新學期伊始,不少學生就要面臨各式各樣的開學考試,“摸底”考、分班考、分層考……對于一開學就要進入考試狀態,不少學生表示“很煩躁”,甚至有學生吐槽,“有種剛開學就好像要期末考的感覺。”(2014年8月31日《北京青年報》)
“活到老,學到老,考到老”“生命不止,考試不息”……原以為這些話是調侃,現在看來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各類開學考試告訴廣大學生:考試無處不在,不是想躲就能躲得掉的。據媒體報道,開學考試的目的主要有兩種:一是“摸底”,考查學生暑假期間是否認真完成了作業,或者入學成績是否真實;二是作為分班或分層教學的依據。不難發現,開學考試暴露出的,首先是對學生的不信任。很多學校辯解稱,開學就考試是想迅速把學生拉回學習狀態。從這理由背后,不難覺察出一股濃重的應試主義焦慮。在筆者看來,開學就考試,是應試教育思維的“不打自招”,是對教育規律的不尊重,是對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漠視。
重獎考名校并沒抓住教育問題“七寸”
王琦 河南讀者
為扭轉優質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業,澳門恩平同鄉會會長馮活靈回鄉設立高考專項獎勵基金。考上清華北大,恩平考生不僅可以獲100萬元獎金,還可獲贈洋房一套。(2014年9月9日《南方都市報》)
于情,這種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的行為理應贏得尊重;于理,作為一項民間基金,其有選擇獎勵對象和標準的權力,外人沒有資格干涉。不過,出于把好事辦好的考慮,筆者還是忍不住多說一句,重獎考上名校并沒有抓住教育問題的“七寸”,值得商榷。考量一個地方的教育,應是廣大學生的綜合實力,而不是一兩個尖子生的考試成績。少數學生考上名校有很大的個體因素和偶然因素,并不能意味著擺脫了整體教育教學質量低迷、高考本科入圍率不高的尷尬。與其重獎考生及其老師,不如將這筆錢用于聘請優秀教師和購買教學設備上來。畢竟,前者做法只是錦上添花,喜上加喜;后者則才是雪中送炭,能讓更多的孩子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