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十一中是一所辦學百年的歷史名校,百年歷程、百年風雨、百年輝煌。十一中的辦學史,不僅是一部“啟智育民”的創業史,也是一部擔當歷史使命的探索史。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的辦學質量、辦學規模、管理水平、社會效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制定目標,尋找突破口
21世紀以來,隨著學校的迅猛發展,學校也進入了一個發展的高原期,學校下一步如何發展的難題擺在學校領導班子面前。面對困難,學校領導班子明白:“制度解決邊界問題,機制解決活力問題,文化解決壽命問題。”為此,學校特地制定了新的發展目標:決定“以內涵發展為根本,以管理創新為突破口,力爭學校的綜合辦學水平特別是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又快又好的發展和提高。”學校領導班子一班人決定在管理制度、激勵機制、校園文化方面尋找突破口。為了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學校決定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實施“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管理模式,以“博文修德,精益求精”的辦學理念為指導,以“年級自主管理”為載體,彰顯“自主管理、自主育人”的辦學特色。
一是建構“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管理模式。所謂“塊”,就是指每一個年級組,“以塊為主”就是指學校管理以年級自主管理為主;所謂“條”,就是指學校決策層和執行層,由學校決策層決定重大事項,制定六個年級管理的各項目標,負責目標的檢查、考核、調控;各管理部門為六個年級自主管理進行指導和提供服務;所謂“條塊結合”,就是指學校決策層制定各年級發展目標任務和指令,中層干部在負責部門事務服務全校的同時下到年級組,成立年級領導小組,制定年級管理辦法和細則,具體落實學校的工作目標和任務;同時,學校成立評價委員會,對各年級工作進行檢查、考核和調控,并根據各年級的完成目標情況進行獎懲。
二是建立完整的具有戰斗力和凝聚力的年級組團隊,賦予自主管理年級的權限。學校精心建立年級組領導團隊,成立年級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和組織年級組的日常工作。年級工作領導小組由年級干部、年級組長和年級骨干教師組成。每個年級組設一名組長(年級主任)、兩名副組長(年級組長)、兩名小組成員,加上一位工會小家家長,一般有六位成員。年級組實行年級主任負責制。年級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年級的日常管理,年級組根據學校下達的年級組工作目標,制定年級管理辦法、細則,報學校審批后實施。年級組在學期初由年級人事處安排、負責年級工作經費的管理使用、年級教師管理、考核、使用、培訓和提高的權限;負責制定年級組班主任管理細則、備課組管理細則和獎懲條例;負責制定年級組學生管理辦法、年級財產管理辦法、安全管理和教育辦法等,所有方案上報學校通過后,即可在年級組全面實施。
三是完善考核機制和內容,把責任目標落實到年級組。學校把各項考核制度、工作目標清晰地下達到年級組,按時考核。為此,學年之初,校長親自下達學年目標任務,與各年級組簽訂目標責任書:包括教師管理和培養提高目標、德育工作目標、教學工作目標、財產管理目標、安全工作目標、健康教育及環境保護教育目標等七個方面的內容。
四是年級組根據學校下達的目標任務,分解到教師個人頭上,由年級組自主考核。各年級組自主制定年級組管理辦法和考核細則,建立健全年級管理制度,報學校同意后即可自行實施。
五是創設校園管理的人文氛圍,激發學校教職工的工作激情,學校剛性的管理,也不失人文的關懷。學校積極開展工會小家建設,創設學校的人文環境,為學校長期的發展注入生命力。學校依據年級組為單位,分別建立工會小家,設立工會小家家長,鼓勵工會小家開展教師培訓、教育教學競賽活動,激發教師熱情。工會小家建設,鼓勵創新形式,重視工會建設水平,一年建立一個區級優秀職工小家,三年全部建成區級優秀小家,兩個年級組成為市總工會表彰的優秀小家,然后創設優秀職工大家。工會建到了年級組,工會也建到了老師們的心上。學校還建設網球場、乒乓球場、健身房、教師活動中心、教師閱覽室等,供教師工作學習閑暇時放松身體,為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充電。良好的校園人文氛圍,真正做到了“風正、勁足、心齊、氣順”。
探索有成效,管理上臺階
幾年改革的實踐探索,學校的管理工作再上臺階,學校的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分層管理更加落實,管理機制也更加有效。“塊”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切實做到了上下一心,榮辱與共。每月對“塊”的考核,每月兌現績效工資,每學期兌現對“塊”考核,及時兌現了獎懲。二是學校管理效能得到了提高,全方位推動學校發展。教師參加各級各類賽課、論文評比,榮獲全國、市、區等級獎項的人數多過百人。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高考、中考連年上臺階,為區域教育事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三是綜合實力得到提高,社會美譽度高。學校以“輕負擔、高質量”為目標,以構建“教師樂教、善教、教得有效;學生樂學、善學、學得愉快;質量優異、社會滿意、人民滿意”的幸福教育體系為要求,以課程改革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走班制、選修課、社團活動等)為載體,努力打造高效課堂,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