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課程教學方法相比,既有其相同點,又有其特殊點,既有與其他學科相同的學習樂趣,又有其作為實踐課程而產生的困難。
重視課程的引導作用
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與網(wǎng)絡逐步滲透于各行各業(yè),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貼近,網(wǎng)絡電話、智能小區(qū)、網(wǎng)上銀行逐一亮相,加上各商家、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未成年的初中生往往會在這股洪流中迷失方向,無法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網(wǎng)絡的關系,分不清學習與玩耍的側重點,不能把信息技術課程當作一門掌握現(xiàn)代技能的課程來加以認真對待。
針對這種情況,雖然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在機房中進行教學,但第一堂課筆者沒有這樣做,而是在教室中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先提出一個問題:在電腦知識方面,同學們都會一些什么?這個時候學生往往會踴躍發(fā)言,有說會打字的,有說會上網(wǎng)的,有說會word的,更多的說會聊天、會游戲……都會一一加以肯定,還會將學生一時沒想到的加以補充。
接著筆者提出第二個問題:這些電腦知識的取得,除了學校老師以外,你是從何人哪里學到的?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往往會沉思一會,然后答案也是各種各樣:表哥、同學、鄰居姐姐……從這些回答中筆者了解到學生的電腦知識有來自伙伴的,也有來自游戲的。
于是筆者提出第三個問題:那么信息技術課應該學些什么?學生們往往一時無法答全,筆者就舉了美國小孩的例子:他們的電腦知識可能更多的來自父母,他們父母在用電腦做什么?由于美國計算機普及較早,他們的父母往往很早就學習了電腦知識,在孩子記憶里父母在用電腦查詢資料、研究問題……耳濡目染,孩子也就會把電腦當作工具,而不是作為玩具。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們馬上糾正了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錯誤認識。
通過對上述幾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確:信息技術的學習不是為了游戲,而是為了掌握技能,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扎實基礎。這樣的結論并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和學生們一起探討而形成的,學生們紛紛表示了贊同,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為以后更好的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導語”提高學生興趣
眾所周知,中學生課業(yè)負擔較重,語數(shù)外等是學生最重視的課程,相對而言,學生認為信息技術是一門副科,重視得很不夠,學習時往往很不認真。但是另一方面,中學生的年齡、心理決定了他們對各種新生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有極強的求知欲。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變學生的“輕視”為“重視”。
那么較好的辦法就是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和興趣的“導語”來導入新課,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更高的學習熱情。例如:講解初二《制作交互網(wǎng)頁》,如果直接進入正題,學生會覺得很枯燥,筆者就先點開網(wǎng)站上與學生有密切聯(lián)系的“問卷調查”之類的網(wǎng)頁,然后提出:“前面我們知道網(wǎng)頁是不能進行操作修改的,而這些能輸入你的姓名、班級、性別的網(wǎng)頁怎么做出來的?”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找出了“表單元件”,利用文本框、復選框、文本區(qū)等“表單”進行交互網(wǎng)頁的制作。對還沒講的內容,做得快的學生會急著問“接下來這是什么表單”,“這怎么弄”。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興趣盎然,教學效果也非常明顯。
練習演示
例如,初一《應用文檔的設計》一章完成后,筆者就安排學生自行制作一個封面,只是籠統(tǒng)的提出要求“主題自定,內容向上,布局合理,整體美觀,充分利用word編輯功能”。然后學生們就忙乎起來了,主題的選擇真是豐富多彩,有“唐詩鑒賞”“恐龍世界”“英語單詞”“綠色食品”“人生點滴”等等。在布局上學生各有創(chuàng)新,而且還會與邊上同學進行討論、比較再確定。制作時,由于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生真是拿出了繡花的功夫,充分使用word的藝術字、文本框、繪圖、填充等等功能進行精雕細刻。基本完成后還可以組織本班學生參觀各人的作品,讓大家進行評頭論足,修改提高。經常性的使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熱情大大增強,有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輕松地掌握所學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鍛煉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培養(yǎng)。
結束語
當然,上述幾種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教無定法”,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作為一線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初中學生的現(xiàn)狀,“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實踐、創(chuàng)新,設計最好的教學方法,通過信息技術課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們在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養(yǎng),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兵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