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對霧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十面“霾”伏中,筆者認為,培養學生及公眾的環境意識是刻不容緩的職責,必須把環境意識的培養置于教學的首位。
環境憂患意識的培養
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讓學生更正確地理解教材,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國情。讓學生看到協調好我國的人地關系并最終解決人地關系的任務是長期的,是非常艱巨的。沙漠化、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水土流失、水資源缺乏等問題,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有些現象還有迅速蔓延的趨勢。學校教師應該把這些現象除了通過教科書告訴學生外,還應及時地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等媒體,采集這方面的最新資料教育學生,教師可以展示一幅幅的圖片或者視頻,再配上一組一組的數據來“轟炸”學生;使學生產生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認識到以上問題的產生就是因為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導致的,是缺乏正確的人地觀造成的。
如在講解“荒漠化的防治”時,筆者先展示一組圖片“土層深厚的黃土高原”“長了腿的沙丘”,讓學生思考“土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接著展示消失的文明:樓蘭古城、瑪雅文明等。提出問題:“魅力樓蘭消失的原因?”然后出示一組數據“驚駭”學生:中國荒漠化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29.3%,并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擴大,受其影響的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涉及18個省、市、自治區,將近5億人口受到危害。讓學生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峻性。最后筆者收集了沙塵暴的視頻,讓學生討論:“沙塵暴對我們錦繡江南有否影響?”當學生討論之際,筆者趁熱打鐵展示了近年來沙塵暴對蘇州空氣質量的影響,以及沙塵暴“兵臨南京城下”的圖片,讓學生們深刻認識到地理環境“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性效應和蝴蝶效應,讓學生們知道“狼真的來了”。
“蘇州風光,千里朦朧,萬里塵飄。望主城內外,濃霧莽莽,高架上下,陰霾滔滔。車舞長蛇,煙鎖跑道,欲上城郊把車飆。需晴日,將車身內外,盡心洗掃。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妝了。唯露雙眼,難判風姿。一代天驕,東方之門,只見底座不見腰。塵入肺,有不要命者,還做早操。”
聽后,學生們開始哄堂大笑,大笑之余難免有人咳嗽。筆者走過去拍拍咳嗽中的學生朗誦道:“塵入肺,有不要命者,還敢大笑。”學生們有的繼續笑,有的已然在沉思。筆者問道:“你們知道霧霾對人體的危害嗎?你們知道霧霾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么?你們知道全國有多少高架封路了?同學們,現在已經霧卷全國了,環境以不同的方式在告訴我們它已經不堪重負了。”學生一下子安靜起來。
環境責任意識的培養
全球變暖、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危害、土地荒漠化、森林銳減、生物多樣性減少、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霧霾肆虐等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其成因分析時,要讓學生明白大部分環境問題自然原因是一個方面,但人類難辭其咎,人為原因占主導。如霧霾天氣的成因:汽車尾氣、工廠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冬季取暖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等加劇了霧霾的程度。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中國”是從平時的工作中體現出來的,不是靠一時,也不是靠一句話、一個口號就能實現的。從“最嚴重霧霾”到“美麗中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時間不會等人,環境污染更不會自行修復。治理環境污染,建設“美麗中國”,除了行動,人們別無選擇。環境問題的不斷加重直接地損害著每個人的切身利益,要改變這一現狀,保障人類自身的利益,只有靠人類自身。因此,環境保護是我們每一個人責無旁貸的責任,每個人必須牢固樹立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
比如,在講到“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筆者利用的圖片就是:校園內被學生戲稱為“黑龍江”的小河,沒有復墾前的金山花崗巖礦場,曾經不達標排放被木瀆鎮政府取締的學校南邊的排放出濃煙的農藥廠……利用學生身邊的負面案例,能夠激起學生對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個人的鄙視與譴責。同時,結合地理科學知識告訴學生,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點讓破壞環境的人也逃避不了環境的懲罰,他們可以吃進口的食物,但是沒法呼吸到進口的空氣,在危害公眾的同時,自己也會受到傷害。教師要敢于暴露這些丑惡,讓學生不丑惡,讓學生有擔當。
同樣,在環境問題日益明顯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們要敢于對學生說出這樣的話:“你們考多少分數,老師真的不在乎。老師不在乎因自己帶的班級分數低而被嘲笑,在乎的是你有沒有做危害社會公德、危害環境的事情。如果你們以后成了企業家,能做到達標排放,老師會感到欣慰;如果你們能做到節能減排,那么社會不僅會對你們打100分,也會對你們的老師打滿分。”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