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與《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增加了“認真聽講”與“積極思考”。應該說“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是句老話,是教師一直掛在嘴巴上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家長送孩子到校上課時反復叮囑的話。只是在傳統意義上,是作為一種學習態度而言的,現在新課標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提出,在數學學習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認真聽講”是求知的基本途徑
“專心聽講”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專心聽講,是指學生在課堂上,能精力集中,不做與學習無關的動作,能認真傾聽老師的點撥、指導與同學的發言,認真聽講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徑。在教學中如何吸引學生注意,促使學生認真聽講呢?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重難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每個學生都能聽懂。在教學中,要認真鉆研教材,吃透課程的精髓,了解每節課的重難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善于捕捉生成性資源,靈活駕馭課堂教學。如《得數在5以內的加法》中的一個環節:根據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這是學生第一次認識數學問題。首先利用電腦動畫呈現例1主題圖,利用動態的具體情境分開演示,指導學生會說三句話。先出示第一個數學信息:校園里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再出示另一個數學信息:又來了2個小朋友。然后引導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一句句地教,再說明兩個數學信息、一個數學問題,就是完整的一道數學題。層層遞進,讓學生感知完整的數學問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每次呈現的插圖都要求學生用3句話來描述圖意,強化對數學問題的理解。一幅幅插圖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只有認真聽講,才能正確地用數學語言表述題意。
培養邊聽邊思考的習慣
同時,要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邊聽邊想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舉手,向老師提出來,強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中解決。使用生動形象、童化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產生“非聽不可”的感覺,讓學生達到心有靈犀的境界,從而促進學生養成愛聽講、想聽講、會聽講的習慣。如教學《認識人民幣》,利用多媒體創設了藍貓帶小朋友逛商店的情境。老師接著提出問題:“藍貓的小伙伴淘氣看中了商店里的一把小刀,你知道這把小刀多少錢嗎?(1元)現在淘氣想要買下這把小刀,可是淘氣不知道該怎樣付錢,小朋友,請你幫他參謀一下,它可以怎樣付錢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快做出回答:
生:1張一元;10張一角;2張5角。
師:為什么可以這樣付錢呢?
生:1元等于10角。
(教師板書:1元=10角)
師:你們知道1角=多少分嗎?
(教師板書:1角=10分)
貼近生活的童話情境,讓學生有一種親近感,學生樂于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同時,也激起了大膽探索的興趣,爭著幫淘氣出主意,在付錢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地掌握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積極思考”是學習的基本方法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學生獲取知識,就得通過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學習方式,逐步應用知識,形成技能。在教學中如何啟發、引導,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呢?科學早已證實:人的大腦接受知識時,有先入為主的特性,即首先輸入的信號容易被接受,爾后學習的知識往往會被有意無意中用原有的知識進行衡量檢驗,之后確定排斥還是相容而定取舍。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一開始就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思維,讓其緊緊圍繞教師“教”的中心而展開學習。
在教學時要因人施教,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所有的學生都需要經過一定的努力、踮起腳才能摘到桃子,力求使每個學生均有所求,均有所獲。促使學生積極動腦,尤為困難的是訓練學困生。學困生上課一般表現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為他們不善觀察,不會聽講,不會思考。因此,在教學中,尤為關注學困生,給他們發言優先權,即使回答有錯,也要多加鼓勵,稍有進步,要抓住機會及時表揚,讓他們增強信心,敢于發言。
每一個人的潛能都是非凡的,平時多呈沉睡狀態,激發起來會使父母、老師,甚至自己大為驚訝。“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積極思考”的學習方式中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只有學生會聽、會看、會思、會說,才能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才能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聽講,落實思考,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揭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范”。讓學生感覺數學的無窮奧秘,他們心目中的數學不再是無趣的了,數學課堂也不再是枯燥的,我們的課堂也將展現獨特的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報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