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養在校學生信息素養,早已被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所認可并付諸實踐。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的課程任務。
對“信息素養”的再認識
信息素養是我們生活在信息社會的一種信息“自適應”能力。我們總是希望能改變世界,卻很少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現在,該是我們改變自己適應社會發展的時候了。信息時代使“獲取信息”變得尤為重要。信息獲取,首先要有獲取新信息的意愿,并能主動從生活實踐中不斷查找、獲取新的信息。這里的“操作能力”特指能熟練使用各種信息化工具,并對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分類、分析的能力。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需要學生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去甄別和過濾,因此,我們需要教會孩子梳理、評價、選擇有效信息的能力。
能有效地利用各種信息表達自己的思想,并與他人互動與分享。這是一種適應未來生活的必備能力,是指在獲取信息且與信息交互的過程中,形成新的信息生長點,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利用這些新信息,解決問題并產生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信息素養培養面臨挑戰
學校教育對學生信息素養養成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如何充分利用我們的學科優勢,突破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強調信息技術之“術”的極致追求,把培養的目標和視野,放眼于學生信息素養的綜合培養,這也對我們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無論是理念還是行動,我們都必須去認真思考和不斷的嘗試與實踐。同時,網絡時代已然改變了我們原有的生活形態,“00后”的孩子們就是一群純粹的“數字土著”,他們生活在數字化的時代氛圍,滿眼所及,都是電腦、手機、平板等數字化產品,這就給家庭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家長們必須轉變觀念,以積極的姿態主動融入這個數字化社會,充分利用網絡優勢,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與孩子平等溝通,一起上網學習。只有這樣主動教育,才有資格和能力去影響和教育孩子,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教與學的“一體化”
如今的學校,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生態小環境,也不再是一個封閉的信息孤島。大互聯時代,早已經把校園與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并整合為一體。因此,教育也必須是一個基于信息化的教與學的“一體化”,身在校園的孩子們已經逐步掌握了利用信息技術來獲取信息(知識)的能力。而如何讓孩子們能夠更好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輔助自己的學習,信息技術學科理應成為責無旁貸的先驅。我們首先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廣播教學、網絡交流、白板互動等信息化手段,加強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技術手段的聯合應用,整體提升孩子們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其次,開設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活動課程,讓一部分學有所長的孩子們有機會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第三,課后,可依托校園網絡的豐富資源,為孩子們的后續學習提供一個平臺,同時,這樣的學習平臺也應該是孩子們開展成果交流(提供作品上傳、展示及評價功能)的一個開放式互動平臺。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如何確定教學的內容,如何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形式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依據加涅模式,關注學生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和高級規則學習,以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還能采用發現式學習模式,讓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知識,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還可以通過改變評價方式,以學生自評、組內互評、網絡共評等形式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并著重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過程性評價,科學、合理的獲得學生的學習成效,讓孩子們學得更自信,學得更有興致。例如,研究美術教材中相關的數字繪畫方面的內容,并把這部分內容整合到三年級畫圖單元的教學中;在《PPT》單元教學時,與研究性學習進行了跨學科整合,讓研究性學習單元和《PPT》教學單元整合備課形成一個協同、完整的組合單元;在數學幾何圖形教學與“Logo”程序、畫圖之間,嘗試了跨學科的有效整合,孩子們在想想、算算和畫畫的過程中,跨界的知識在此便也相互成為一體;還嘗試了《Word》單元教學與語文學科方面多層次的深度整合,以一篇習作的寫作、修改、排版、投稿、發表為例,便把《Word》所要掌握的知識點都概括了進來,孩子們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習,才是他們信息素養最有效的培養和實踐方法。
網絡的自由與開放,給了孩子們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也給孩子們的學習與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但與此同時,網絡的開放與匿名,以及信息來源的不確定性,也給孩子們的規范及認知帶來不小的障礙。例如,要讓孩子們意識到,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是人們共同的財富,因此需要共同建設,也需要適當的保護和尊重;隨意更改或刪除他人的資料是錯誤的,隨意發表損壞國家、社會和他人名譽的言論是不道德的;引導孩子學會甄別信息資源,選擇性地運用信息,并有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懂得尊重他人知識產權。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