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江蘇省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初中歷史教學的課程性質是讓學生理解到歷史課程乃至整個人文學科的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綜合性。同時,要求初中歷史課程的設計從育人功能出發,以歷史事件為線索,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課程設計。本文采用歷史事件的討論法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原因,發揮學生探究真相的動力,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以“康乾盛世”課后討論為例,分析了創新中學生歷史課程教學的方法。
現狀及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初中歷史課程根據三年六學期的教學目標,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個板塊。因為在實際考核的過程中,重點就學生對于歷史線索的記憶進行考察,而且課標中要求學生對于每個要點的理解和提問方式基本固定,所以,很多老師要求學生根據老師制訂的標準答案進行背誦,然后根據考試中的可能提問方式回答。這種教學模式,很容易實現歷史考試中的高分,但是,對于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培養,只顧及了知識與能力中的知識,而對于課標中要求的其他要點的教學幾乎完全舍棄。
因為歷史教學在初中三年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課時較短、中考分數比重較低的原因,其課時安排和校方整體重視力度較弱。為了在較短的課時安排中完成應試考核必需的知識點記憶要求,同時因為知識點記憶要求是課標中唯一的量化硬性要求,記憶為主的歷史教學模式也就不由自主地成為了當前歷史教學中的慣用模式。
課程實踐
從“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歷史典故入手,在七年級上學期的中國古代史末尾,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討論,討論圍繞清朝康乾盛世中隱藏的隱患。從這次討論中,同學們一方面可以從中梳理出以往各朝代的興衰過程進行縱向的比較,另一方面也給中國近代史中鴉片戰爭的出現、百日維新的失敗、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的整個過程進行了鋪墊。清朝之前的朝代更迭,因為時代久遠,其實際過程經過多個朝代的文學演繹和政治修正,已經變的過于理想化。而清朝的衰亡以及清朝末代的時局動蕩,是剛剛過去不足200年的近代往事。通過梳理整個歷史的更迭,學生可以對這個歷史過程發表自己的真實想法,老師可以在課堂討論中給予糾正性的指導。討論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清朝錯在哪里?是不是康乾盛世時已經埋下了失敗的種子?以往的教學內容普遍直接認定是資本主義的萌芽滅亡了清朝,清朝的滅亡代表了封建制度在中國的結束。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太平天國、義和團、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的侵華、內部變法都沒有動搖清朝的統治,而最終滅亡清朝的,是清朝內部的軍閥混戰,而軍閥混戰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軍閥倒向了資產階級革命黨一邊。以上理論并沒有提到康乾盛世本身有什么過錯,但是,近年來的整個歷史研究學術環境,已經開始對于這一理論有所修正。因為清朝的康乾盛世是在閉關鎖國的“天朝大清”的假想下維系出來的一種盛世假象,特別是在編修《二十四史》和《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出現了焚毀書籍超過編修書籍總量的歷史事件。當清朝大門被洋人的洋槍利炮打開,看到希望先進思潮的中國人,勢必掀起了資本主義的強烈革命欲望。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看待近代史新觀點與傳統觀點之間的沖突點的辨證統一性,如何引導學生辨證看待以上兩種觀點的一致性,是本次討論的教學重點。
引導思考
其他朝代衰落的轉折點是否存在相似性?清朝的衰亡與之前朝代的衰亡確實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為其他朝代的衰亡過程并不存在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但是,如果清朝官員清廉自律,朝綱軍紀整齊嚴明,當權者善于變通敢于改革,洋務運動能否成功且改變歷史,尚不是定數。但是,不管基于何種哲學思想的歷史觀,都不存在“如果”和“可能”,歷史是已經發生的確鑿無疑的事情。但是,通過與之前朝代對比,清朝的滅亡過程與之前朝代的滅亡過程都存在一個共性,就是官員貪污,皇帝昏庸,政權無為。
在清朝滅亡的歷史事件中能夠學到什么?通過之前討論,學生很容易明白,清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這個必然是建立在內外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的。而通過對于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必然性的理解,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到在歷史的車輪下,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也是同時存在的。
通過討論學習法,學生對于最難理解的晚晴歷史的轉折,特別是康乾盛世向鴉片戰爭歷史的轉折會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學生不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輕松地回答此階段幾乎全部的論述題。同時,通過本次討論,老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梳理整個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的所有朝代的更迭年代,完成課標的任務要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h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