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不僅承載著課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同時也引領教師的教學實踐,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運作及其質量。特級教師徐斌曾說過:“數學課堂應該是學生發展的天地,數學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理想的課堂是引領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筆者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運用疑探結合的方式學習,通過師生平等交流、互動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橫生、心靈融合、共同發展,進而最終打造高效課堂教學。在此,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好奇心是小學生所具有的心理特點,他們對于新鮮事物都很感興趣,尤其是自己不知道但又有興趣的東西。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巧設疑問來讓孩子們產生好奇心,然后再鼓勵引導他們一步步地找出答案,這樣才能達到高效課堂的理想狀態。
創設問題情景 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一課時,可以這樣來設疑:①新課開始,教師出示幾個數,復習“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24、46、75、38、126、680、308、906、123、875。為本節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提供了疑的源頭。②制造懸念:這些數中你能很快地說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當學生還在計算時,老師就很快地說出24、75、126、906、123能被3整除,并讓其他同學用筆算驗證。剛開始學生們很懷疑,當他們檢測驗證之后,都覺得很佩服,從心里想知道老師是如何用這么短的時間來判斷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另外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也能總結出一些規律。
設置具體自探問題 自探問題設置正確與否,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所以在設置自探問題時,老師不要選擇讓學生很快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要選擇一些學生努力跳一跳還是能夠得著的問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能正確引導學生進步。
如“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一課可以設置這樣的自探問題:①請你用1、2、3這三個數字來組不同的三位數,看能組成幾個三位數?②再請同學們算一算,看這六個三位數能不能被3整除?③如果把其中的一個數字3改成4來組三位數,看組成的六個三位數能不能被3整除?④從這里可以看出組成的三位數能否被3整除有什么規律?⑤判斷用3、5、6組成的三位數能不能被3整除?用1、5、9組成的三位數呢?⑥為什么用1、2、3和1、5、9組成的三位數都能被3整除,而用1、2、4和3、5、6組成的三位數都不能被3整除呢?其中有什么奧妙呢?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生活中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首先是自己去面對,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當一個人的力量難于解決這個問題時,才考慮尋求幫助,與人合作。教學中也是如此。當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就需要組織學生合探,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合探時可通過提問與評價、討論、講解等形式。小組合探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是合作探究小組的分組要合理。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分組要進行認真的研究設計,注意好中差不同水平學生的相互搭配和成員的相對穩定。要對每個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定好展示、評價、補充人選。學生不管在組內承擔什么任務,都應當要參與探究、討論等學習活動。
二是小組合作探究時,教師要適時參與和指導。
三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問題要適度。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難度,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
四是教師平時結合班級管理,引進競爭激勵機制,加強對學生學習小組的有序管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以提高課堂教學中合探的高效性。
調動學習主動性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由此可見,質疑應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并解決質疑的問題呢?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一,要創設質疑氛圍。“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要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敢于質疑。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應該積極引導,以免學生偏離主題。對于學生的提問,不管正確與否,教師都應該夸獎,以保證課堂上的質疑氛圍。
第二,要教給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學生們一開始可能并不能提出有價值或者相關的問題,教師要在質疑方法上給予引導。
第三,要運用不同形式,解決質疑問題。“疑難”對學生來說是暫時還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沒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生發現、提出了問題,怎樣解決?這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教材中處處含有探究的內容,需要教師認真去挖掘教材并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探究的問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學生發現數學、喜歡數學,并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景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發現并主動獲取知識,才能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素質。這樣的課堂才會逐漸變成理想的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城區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