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將“基本活動經驗”確定為“四基”之一。這就要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善于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并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設定教學預案。數學課堂教學應進入一個新的境界,而不是“穿著新鞋走老路”。筆者認為,數學課堂教學至少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教師:將生活引入課堂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已經不夠了。當今的教師更要善于引導學生去挖掘、探尋知識寶藏的源泉,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組織成功的課堂教學,就得激活學生,引導學生到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的存在,體會數學的價值。
例如:在“圓錐的體積計算”一課中,學生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傳統的教學是直接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從而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的體積關系。這樣的教學,固然能使學生記住、掌握計算公式;但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宰著一切。為了使動手實驗成為學生的內需,在教學時請學生拿出一枝圓柱形的鉛筆,用卷筆器將鉛筆削好,再引導學生觀察鉛筆前端被削剩的部分,并與原來進行比較。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不難發現,被削過的部分,此時成了與原來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而體積顯然小了許多。教師進而引導學生猜測這個圓錐的體積與原來圓柱的體積有怎樣的關系(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學生各抒己見后,自然會產生驗證自己猜想的強烈愿望。在此基礎上,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驗,推導圓錐體積計算的公式。這樣一個情景的創設,利用學生每天都在使用的鉛筆,以及經常要進行的“削鉛筆”活動,巧妙地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當然,在教學中仍然需要教師的講解、演示與答疑等指導,但更為重要的是恰當地誘導學生,巧妙地激活學生,使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將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生活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
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聽講與練習為主的被動地接受;而是在保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的前提下,進行的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數學活動。筆者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也可以理解為是學生通過對數學文本內容的自主探索,而形成新方法、積累新經驗的過程。因此,學生通過學習數學,并不是要成為一個“解題高手”,而是要將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與方法應用于現實生活。即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與策略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在“分數問題”中,有一類稱之為“工程問題”內容(有的教材已經刪除這一內容),學生在這類問題上所獲得最多的就是關于“修公路”“挖水渠”等這類習題的解題方法。事實上,將這類問題放到生活中是沒有多大現實意義的。然而,刪除這一內容后,有人覺得關于分數的應用似乎不夠完整。個人覺得可以創設更具現實意義的情境,以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的經驗。比如:“有一塊布,如果全部用來做一種衣服的上衣,可以做40件;如果全部用來做這種衣服的褲子,可以做60條。那么,這塊布最多可以做這種衣服多少套?”學生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一定能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享受到成功的愉悅,積累到解決問題的經驗,也使得數學學習活動更加豐富、鮮活,更具生命力。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這番話放到今天去回味,恰恰道出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重要性,因為它是學生獲得數學經驗的有效保障。
教材:變“教”為“用”
數學教材已經不是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部,它只是傳遞信息的一個載體。對于教材,教師不只是要教好這本書,學生不只是要學會書上的內容,而應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用好教材這本書。
要用好教材,首先要尊重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原有的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教師們要充分激活教材資源,使其化靜為動;還要合理開發教材,充分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教學素材,為我所用。例如,一年級“有趣的拼搭”一課,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在課前就可以充分發動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物品;然后,在課堂上學生通過“滾一滾”“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數一數”等活動,展開探索研究。這樣,使學生充分地親歷了整個學習活動的全過程。雖然活動的結果可能沒有教材上的那樣“整齊劃一”,但卻更加豐富多彩,而且“差異”本身就是一種教學資源。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的“教”若要得法,就得研究學生的“學”,就得符合教學的基本規律,就得有效地喚醒學生的經驗。這樣,教師們才能恰當地把握教學起點,合理地設定教學目標,才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