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教學”是落實學生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訓練的主陣地,但是“作文難”幾乎成了大多數小學中年級教學的通病。新課標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怎樣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于習作素材的積累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掌握習作的方法,筆者認為應該做好“四個結合”:
說寫結合
言為心聲,學生對事物和生活的認識首先要給學生一個表達的空間,讓學生在說的基礎上再把它寫下來,能有效地降低學生對習作的畏難情緒。說得好不一定學生就寫得好,但說話表達能力的提高能夠促進學生習作水平的提升。
強化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 在每一節語文課上,給學生特定的話題,讓學生課前做好說話的準備,課堂上利用3到5分鐘時間讓2到3名學生面向全班學生做發言。話題的選定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應該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一年級可以給學生一個簡單的字詞,讓學生說一句話,然后逐步提高到說幾句話,再然后給學生一個畫面,依據畫面內容要求學生用上幾個規定的詞語把畫面的內容表達出來。到了中高年級,將話題的選定與課文單元主題相結合,例如單元主題是有關四季的內容,就讓學生說家鄉、學校春夏秋冬的景色;單元主題是描寫人物的內容,就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父母兄弟,老師同學;描寫動物的單元主題,讓學生說一說家里的家禽、家畜,和飼養的寵物等;將說話的話題與單元主題相結合,緊密結合學生生活,既能降低學生說話的難度,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是對單元內容的鞏固。在說話的要求上,依據課標分層要求,低年級要求將一句話說完整,將一個畫面的內容有序的說出來,到了中年級要求學生把一個話題說完整、說具體,到了高年級,就要求學生將課文中學到的表達方法適當運用到自己的說話中來,說具體、說生動,逐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將說話的話題與每一單元的小練筆和習作的內容相結合,為習作教學做好鋪墊。在說話的方式上,采用每節課堂選2到3名學生發言,全班學生輪流說,特別關注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要剝奪其說話的機會,并且要對他們降低說話的要求,及時給與鼓勵,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最后教師強調評價,每一節評出一個“好口才”,每一周評出“好口才”,每月、每學期進行綜合評選,給與鼓勵。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貴在堅持,利在習作,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重視口語交際訓練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口語交際的教學,殊不知口語交際的內容與習作教學的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可以說口語交際的訓練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習作質量。在教學中,我們要設計好口語交際的環節,一是課前有準備。每一單元的的口語交際,都體現在整個單元的每一篇課文之中。所以,在語文園地中單獨出現的口語交際訓練,教師要提前對學生提出要求,進行相關材料的搜集與整理。例如小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安排了“我們的畫”的口語交際,如果學生提前沒有作畫,課堂上就沒有說話的內容,也就說不上口語交際了。二是要給口語交際創設豐富的情境。給學生創設一個安全、和諧、民主、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拓寬學生說話的思維,消除學生口語交際的畏難情緒,同時也能提升學生討論的深度和高度。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保護文物》這一口語交際時,師生可以搜集相關的新聞報道,可以展示破壞文物的圖片、視頻資料,也可以組織學生表演與保護文物相關的情景劇,讓學生通過文字的閱讀、直觀的圖片、身臨其境的表演,全面感受不良行為對寶貴的文物造成的傷害,這樣才能對如何保護文物提供更多的交際話題,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三是加強學生的互動。口語交際的訓練的目的不僅僅是強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課程標準》),因此,在教學中要避免大量的講授、演講,杜絕優秀學生的“一言堂”,讓學生學會互動、傾聽、提問、質疑、討論、補充和使用文明語言進行交際。
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教材上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寫作技巧,都堪稱典范。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寫的訓練,尋找寫的切入點,讓學生在仿寫、想象寫、續寫的過程中,感受經典帶來的語言的優美,表達的準確,構思的巧妙,提高習作的水平。
仿寫 有些文章,語言優美,學生特別感興趣。如《匆匆》一文中,對于光陰荏苒,一去不復的描寫段落,“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這段描寫貼近生活,語言平實,富有詩意。作者運用排比的手法深刻地表現出時光飛逝,時不待我的思想。課后,可以布置一個小作文,讓學生進行仿寫,做到課內外相結合。
續寫 續寫,是指從原文出發,遵循著原文的思路,對原文作延伸。小學教材中的許多文章的記敘意猶未盡,留給學生廣闊的習作空間,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寶貴的資源,善加利用。例如《窮人》一課,文章通過寫桑娜挽救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的故事,體現了窮人的平凡、善良、偉大,但文章寫到漁夫回家后看到熟睡的兩個孩子便戛然而止,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讓學生思考,桑娜以后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又發生了哪些故事?然后讓學生續寫。在續寫時注意要求學生做到中心事件不變,敘述人稱不變,也就是依照原來的敘述角度,圍繞中心事件來續寫新的情節。原文以寫人物為主,續寫部分的人物性格特征,必須與原文一致,即使人物性格有發展變化,也要合情合理。
想象寫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在小學的閱讀文本中許多地方是留白的,在教學中要及時發掘教材的資源,引導學生補白,并將補白的內容進行小練筆,課文《冬陽 童年 駱駝隊》 中寫到“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時“父親想了想”一句的手法,是作者寫作處理的藝術空白,也是一個可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給予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父親想到了什么”,使人物內心世界更加細膩,讓人物形象更加飽滿,順利自然的充實了文本內容,并將想到的內容用一段話寫出來,以寫促悟,以寫促讀,既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動”寫結合
生活是一個巨大的素材寶庫,讓學生親歷生活情景,感受活動帶來的樂趣,體驗大自然的偉大,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言之有物”,積累習作的生活素材。
把活動帶到課堂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關于描述活動的習作訓練。將小型的活動合理地引入課堂,在課堂中組織游戲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感受活動的樂趣,積累習作素材。例如,在《吹氣球比賽》的習作教學中,教師先給學生布置了比賽內容,說明了比賽的規則,然后先在四人小組中組織比賽,選出優勝者,再由優勝者代表小組參加全班比賽。比賽之前,教師給學生布置觀察的內容:同學吹氣球時的動作、表情,氣球的變化情況,同學的情感變化;自己吹氣球時的心里體驗。活動中,學生參與積極,氣氛熱烈,在體驗活動樂趣中培養了觀察、體驗的能力,學生的習作生動、具體。
把實物帶進課堂 觀察類的習作要求學生對習作的對象有一個細致的觀察,因此要讓學生對事物進行全感官的體驗。在《桔子》一課的習作教學中,教師把桔子帶到課堂,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先看外表,聞聞氣味,再觀形狀,剝開桔皮,觀察顏色,后嘗味道,說說感受。讓學生通過“摸、看、聞、嘗”等過程,全方位觀察桔子。觀察之后,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學生的描述中,桔子雖然都是球體,但每一個學生手中的桔子有不同,觀察的角度也不一樣,所以,有的學生說桔子圓、有的學生說的桔子扁,有的學生嘗的桔子味道甜、有的桔子酸,這些正是學生真實的感受,再由教師指導學生說一說桔子的用途,最后習作成形,學生的作文自然有血有肉,豐滿生動。
走進大自然 在寫景、狀物的習作訓練中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走到大自然,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對所寫的對象有親切的感受,掌握第一手材料,指導觀察的方法:每處景物都可從它的方位、形狀、顏色、大小、多少等方面來寫,要抓住其特點重點寫,這樣學生才能夠有東西可寫。在寫春、夏、秋、冬等這類寫景的作文,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讓學生明白寫作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去觀賞學校四周的美景,讓學生觀察周圍的風景、名勝古跡、建筑,必要時教師可以親自參與指導,老師、同學一道去感受大自然的聲音,觀察景物的顏色,發現景物的獨到之處……在這個過程中,重視啟發學生獨特的體驗,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現和收獲,教師不必強求學生按照某一思路和方法去局限學生的思維。最后教師可以進行歸納、總結、指導,學生說一說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這樣學生就會有話可說,有事可寫了。
評改寫結合
“文章不厭百回改”,修改、賞評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平臺。
多元修改 在學生初稿完成后必須要求學生自改,次數達到三遍,而且做到出聲地讀,發現錯別字、病句等問題自覺進行自我修改。然后各自選擇信任的同學或者由教師指定的結對子同學進行當面修改。同時在修改之初,要教給學生修改的方法,正確使用作文修改的符號。
正面激勵 選擇一般或者有明顯進步的同學的習作多進行點評、促進思考、互相幫助、互相矯正。多采用激勵性的描述方法,形成教師和學生之間感情交流和習作方法指導的橋梁,杜絕用“語句不通、錯別字多、書寫潦草”等過于簡單、粗魯、苛刻的語言評價作文,造成打擊學生習作興趣的不良現象,要把學生習作中表現出的缺點變成改進的方向和希望,或者具體指出如何修改的方法,使其產生主動修改的行動。
分類賞評 每次作文從文章審題、結構、布局等各個方面去評,并每次選擇一個角度作為重點又作為欣賞內容。在習作講評課上,要優先選擇有明顯進步的學生習作進行宣讀、點評;每次講評課要對部分學生進行面對面指導,提出改進的中肯意見;選擇有特點的習作作品進行賞析、評價,設置“虎頭豹尾”獎、“優美詞語”獎、“細節描寫”獎、“內容具體”獎等評價內容,組織學生展示、交流活動,教室的“習作園地”每次收集3篇至5篇優秀習作作品供學生賞讀,以達到欣賞和激勵的目的。
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其習作能力的培養貫穿于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細節入手,把學生作為習作的主體,關注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讓學生積累習作的素材,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