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新《辦法》)已正式頒布,并于今年8月1日起實施。《辦法》自2005年頒布實施以來,對促進生產許可證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次修訂是《辦法》實施10年來的一次全面“大修”。本刊特別刊發參與新《辦法》起草的現任國家質檢總局法規司法規一處處長李明剛對相關內容的權威解讀,以饗讀者。
規章修訂的必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家質檢總局第80號令)自2005年頒布實施以來,對促進生產許可證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化,《辦法》已不能完全適應工作實際需要和改革的要求。在實踐中現行規章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作相應修改完善。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現行規章對許可后續監管的規定不足,特別是對于企業取得生產許可后的生產經營、標識標注在義務規定和法律責任規定方面還存在空白;對于生產許可的撤回、撤銷、注銷等也需要在現行規章的基礎上作進一步補充、完善,將《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注銷程序管理規定》(總局第93號令)中的相關規定并入新《辦法》,使規章更加完整。
二是現行規章對核查人員、審查機構等作了專章規定,并賦予了上述機構、人員相應的行政許可工作職責。但是,按照《行政許可法》有關規定,受行政機關委托、承擔相應行政許可實施內容的機構只限于行政機關,而不能是其他組織。為減少質檢部門行政許可工作的法律風險,需要對規章進行相應修改。
三是現行規章有關對發證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規定,如對申請主體的要求、委托加工備案等規定,不再符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需要通過修改規章予以調整。
規章修訂的主要內容
本次修訂主要圍繞貫徹落實“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的質檢工作方針,將“便民高效、公開透明、科學公正、程序合法”作為修訂工作的原則和目標。
1、體現便民高效
(1)調整申請主體資格有關規定。由于現在有很多企業法人代表所在地與生產地不在同一地,現行規章規定部分申請主體“必須有企業法人資格”容易造成監管職責不清,權責不一致。為此,新《辦法》取消了對集團公司及其子公司、分公司或者生產基地“必須有企業法人資格”的特別規定,進一步放寬了市場準入條件,刪除了對企業法人資格的要求;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企業所具備的營業執照應當與擬從事的生產活動相適應,避免企業營業執照不能涵蓋生產許可所明確活動范圍的問題。
(2)取消委托加工備案有關規定。現行規章規定,以委托加工形式組織生產的,委托企業和被委托企業必須分別到所屬省級質量技術監督局備案。從執行情況和目前實際看,委托加工是市場經濟中一種常見形式,對其過多干預必要性不大。為此,新《辦法》中刪除了委托加工備案的規定,同時對企業標識和依法委托生產提出了要求。
2、體現公開透明
(1)完善目錄制定程序。在《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有關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生產許可目錄的制定發布程序,明確聽取社會公眾意見的環節,使目錄制定更加公開透明。
(2)明確現場核查觀察員制度。將近年來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現場核查觀察員制度通過此次修訂正式確立下來,明確要求企業所在地省級質量技術監督局或者其委托的市縣級質量技術監督局可以派1名觀察員,以切實保障現場核查工作的公開、透明、合法。
3、體現科學公正
(1)完善許可退出制度。生產許可的退出制度是證后監管的重要內容,新《辦法》對其作了明確規定。一是補充完善了生產許可證撤回、撤銷、注銷的具體情形,主要是將《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注銷程序管理規定》(質檢總局第93號令)中的相關規定并入新《辦法》,提升了規章的可行性和統一性。二是對撤回、撤銷、注銷的具體工作程序和相應主體進行了明確和規范。
(2)明確終止許可有關規定。對于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的企業中途停止申請取證的情況,以及因其他客觀原因導致許可工作無法繼續的情形,在新《辦法》中增加了終止許可的有關程序。
(3)明確企業許可證有效期屆滿未延續視為無證生產的有關規定。針對目前企業不按規定及時申請延續生產許可證的突出問題,新《辦法》明確規定企業凡在有效期屆滿之前未提出延續申請的,依法注銷原有證書。
(4)完善有關法律責任。對于《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以及現行規章沒有規定的一些違法行為,如企業未按規定提出生產許可變更申請、冒用他人證書、未能持續保持取得生產許可規定條件、委托無證企業生產等行為的,新《辦法》細化了相應的法律責任,盡可能減少監管漏洞。
4、體現程序合法
(1)完善省級發證工作制度。按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求,生產許可證審批權限不斷下放,目前60類產品中已有20類產品由省級審批發證。為此,新《辦法》突出強化了對省級發證管理和監督的相關規定,直接將省局明確為具有許可核準權力的部門,細化了省級發證工作程序,明確了總局和省局相應的權利、義務。
(2)刪除有關核查人員、審查機構等專章程序規定。有利于進一步強化行政機關的職責,明確責任主體和工作權限。
新《辦法》的主要內容
新《辦法》共9章60條。
第一章總則,主要規定了辦法的立法依據、適用范圍、監管體制、工作原則以及發證產品目錄、發證實施細則的制定要求等方面的內容。
第二章申請與受理,主要規定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條件、受理主體、辦理程序等內容。
第三章審查與決定,主要規定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審查主體、內容、程序、時限、許可決定以及信息公開等內容。
第四章延續與變更,主要規定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屆滿延續、變更、證書補辦等內容。
第五章終止與退出,主要規定了終止、撤回、撤銷、注銷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的情形。
第六章證書與標志,主要規定了生產許可證證書內容、標志、編號以及標注要求、有關禁止性要求等方面的內容。
第七章監督檢查,主要規定了總局和縣級以上地方質量技術監督局查處職權,產品試生產、委托生產、自查報告的監管規范等方面的內容。
第八章法律責任,主要規定了企業違反工業產品生產許可有關禁止性要求以及未履行有關法定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
第九章附則,主要規定了個體工商戶的生產許可證,有關期限計算、另行規定、實施日期以及有關文件廢止等內容。
規章修訂施行后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制度在質檢行政審批制度中的定位,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制度與產業準入制度的關系,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制度與3C制度的關系,國家許可與地方許可的關系。
(2)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發證目錄的有效性問題。
(3)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的關系。
(4)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辦公室以及省級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辦公室的法律地位。
(5)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發證條件與產業政策的關系。
(6)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制度的產品許可屬性或者企業許可屬性問題。
(7)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標志的產品標識屬性問題。
(8)企業生產目錄內產品作為原料、中間品、耗材是否需要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問題。
(9)企業生產目錄內產品但不用于銷售的情形是否需要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問題;委托加工生產經營關系下,委托企業和受委托企業生產許可主體資格的承擔問題。
(10)委托加工生產經營關系下,產品標識的標注問題。
(11)個體工商戶的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問題。
(12)現行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標志使用的過渡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