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了在頭道營子金礦普查區尋找一套有效的尋找金礦方法,在該區先后使用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激電中梯和激電測深等勘查手段,并通過地表槽探揭露和深部鉆探方法和手段,在異常區中發現和圈出具有一定規模和品位的金礦體。本文介紹了在礦區開展的物化探綜合找礦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初步建立起本區物化探綜合找礦評價標志。
【關鍵詞】 金異常 水系沉積物 異常特征 激電中梯測量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14.17.004
1 工作區地質背景
頭道營子金礦區位于遼寧省北票市東部地區,大地構造位置為遼西臺陷朝陽穹褶斷束東北部。礦區地層出露主要為中元古界長城系團山子組(Cht)、大紅峪組(Chd)及高于莊組(Chg)和中生界侏羅系髫髻山組(J2t)、土城子組(J3tc)。礦區斷裂構造發育主要表現為北西向和北東向兩組斷裂構造,其中北西向斷裂構造切割北東向斷裂并控制了金礦化分布。礦區主要金礦(化)體出露于髫髻山組地層中。礦石類型主要為綠泥石、石英、粗安質構造蝕變巖,蝕變變晶結構、粒狀鑲嵌結構,塊狀、碎裂狀構造。
2 工作方法
2.1 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測量
水系沉積物測量的采樣物質以淤泥和粉砂為主。采樣部位選擇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巖邊與水面接觸之處,在間歇性水流地區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中應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樣。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選擇在水流變緩處、水流停滯處、轉石背后及河道轉變的內側有較多細粒物質聚焦之處采樣。為了提高樣品的代表性,采樣點沿水系上下20m~30m范圍內進行多點取樣,混合在一起組合成一個樣品。
異常區的圈定:異常下限的確定及異常濃度帶的劃分:采用累積頻法圈出金、銀、銅異常各1處,金異常總體形態呈北西向近橢圓形,南北長5km,東西寬2.5km,銀異常總體形態呈北西向近橢圓形,南北長2km,東西寬1km,圈定范圍比金異常范圍小,在金異常的內部。銅異常總體形態呈北東向近橢圓形,南北長2.5km,東西寬1.5km,圈定的金異常與所發現的金礦(化)體基本吻合,對該區找礦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其化探異常區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化探分析結果表
2.2 物探方法測量
依據化探異常特征及規模,在工作區內共布置1/萬物探電法激電中梯測量5.64km2,網度100m×20m,測線方向為北東60°。設置供電極距AB=1500m,MN40m,點距20m~40m,完成激電剖面32條共265個物理點。了解激電異常在一定深度變化情況。
2.2.1激電中梯測量
本礦區通過激電測量,共圈出26個視極化率異常,異常均呈北西310-340°方向線形分布結合地質、地表浮石物性資料對本測區視極化率異常5個主要異常特征解釋如下:
M4異常長1430m,寬20m~120m,內中外帶發育,異常西側未封閉。視電阻率為150Ωm~230Ωm,視極化率最高為3.88%、最低1.95%、平均2.5%,線性展布明顯,多處高極化中心,異常特征呈相對低阻高極化特征。
M6異常位于測區中西部,長1350m,寬40m~80m,內中外帶發育,視電阻率為150Ωm~200Ωm,處于相對低阻異常區內,極化率最高為3.39%,最低1.91%、平均2.2%。三處高極化異常中心,異常特征呈相對低阻高極化特征。
M10異常長1300m,寬80m~200m,異常呈線性條帶狀產出,長軸方向北西,高極化異常總體呈兩條平行展布的北西向條帶狀,規模較大,視電阻率為200Ωm~300Ωm,呈相對高阻異常;視極化率最高為3.76%、最低1.5%、平均2.6%。異常呈相對高阻高極化特征。
M14異常,長度1900m,寬20m~100m,異常呈線性條帶狀產出,異常走向北西,高極化異常范圍較大,視電阻率為200Ωm~350Ωm,呈相對高阻異常,視極化率最高為2.7%、最低1.4%、平均2.0%,異常特征呈相對高阻高極化。
M16異常,長度>550m,寬20m~60m,視電阻率為200Ωm~300Ωm,視極化率最高為3.39%、最低1.5%、平均2.3%,異常呈相對高阻高極化特征。
2.2.2 激電測深異常
測區共布設32條測深斷面,方位50°,265個測深點,進一步了解了極化體的形態、規模、產狀、埋深等情況,其主要異常特征如下:
●0-2線10-26點斷面
該斷面位于地質0勘探線北東段,視電阻率在10-12點-130m~-200m變化相對較高,可能為不同巖性變化。視極化率呈兩條線性高極化異常,極化率最高幅值達3.6%,在14點附近地表出露位置為Au1-3金礦化帶。推測該異常為構造蝕變帶中含金屬硫化物引起。
●7線10-24點斷面
該斷面位于地質7勘探線上,該斷面12-16點在-120m~-350m處視電阻率明顯升高,推測為石英脈或強硅化引起,視極化率在-300m~-450m呈較明顯的高極化特征,最高幅值達3.4%,呈高阻高極化的特征,對應電阻率為高低阻接觸帶附近,推測該異常為地下構造蝕變帶中含金屬硫化物引起。
●8-1線10-28點斷面
該斷面位于地質8勘探線南西段,視電阻率變化在-160Ωm~-200Ωm左右,視電阻率高低變化明顯,推測可能為巖性變化引起。極化率最高可達3.8%,對應地表的14-20、22-28點間,其中在22點附近為Au3礦化體的地表出露位置,對12-14點附近地表推測該斷面可能存在兩條金屬硫化物礦化體應進行檢查,是否存在金礦化體。
●18-1線10-44點斷面
該斷面位于18地質勘探線西南段上,視電阻率變化在40Ωm~400Ωm,42-44點-250m以上電阻率明顯抬升、幅值400Ωm,說明該處可能為石英脈或強硅化引起,與地表的Au3號金礦化體對應較好,推測該異常為金礦化體引起。28-32點-450m~-500m之間存在一相對高極化體,對應電阻率為低阻呈相對低阻高極化特征,極化率最高可達2.5%,推測該異常為金屬硫化物引起。
●18-2線10-26點斷面
該斷面位于18地質勘探線北東段,在18-2斷面22-26點-150m處電阻率開始抬升,最高幅值達420Ωm,推測為石英脈體引起或不同巖性接觸帶。在14點附近地表為Au礦化體,推測該異常為深部構造蝕變帶中含金屬硫化物引起。
●38線S1-S8斷面
該斷面位于測區北部,貫穿M3、M4異常。根據斷面曲線分析視電阻率曲線在S2、S4點呈現低阻異常特征,推測為斷裂構造引起;視極化率曲線在該處呈現高極化特征,深度在-25m~-200m之間。呈相對低阻高極化特征,推測該異常為構造蝕變帶中含金屬硫化物引起。經地表和鉆探工程驗證測深曲線與Au1-1礦體相吻合。
圖1 金礦區物化異常與金礦體對比圖
3 工程驗證及礦體特征
通過前期的物、化探測量結果分析,同時對化探異常特征與物探異常特征進行比較,二者的形態特征基本相似。首先選擇二者異常吻合較好,異常值相對較高的地區進行地表槽探揭露和深部鉆探施工,通過采樣分析,在充分掌握了成礦規律的基礎上,比較正確合理地對比和連接了礦體。共圈定低品位金礦體14條,其中具有一定規模和品位的8條礦體,平均品位Au為2.22×10-6,Ag為2.75×10-6,估算出金金屬資源量(333類)1409.57kg,銀1750.45kg,礦體規模為小型金礦床。
4 結論
通過在此普查區進行1:1萬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測量,圈定Au元素異常;選擇化學測量異常較好地帶,開展大功率激電中梯測量,通過化探和物探方法相互驗證,鎖定異常區;同時對物、化探異常吻合較好地段,采用地表槽探揭露和深部鉆探驗證,初步發現14條含金礦化體。這種首先進行化探、物探測量,然后進行野外工程驗證的方法,為本地區今后找礦工作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地球化學普查規范,DZ/T 0011-91
[2]遼寧省礦產勘查院,遼寧省北票市頭道營子~九官臺地區金礦普查報告,2014.3
作者簡介
丁世春,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高級工程師,一直從事水文地質及礦產地質勘查工作,
(責任編輯: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