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稻
水稻是遼寧省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稻米是大多數人的主要食糧,水稻是高產、穩產的細糧作物,經濟效益大、商品率高。研究提高單位產量、改善產品質量,已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課題。遼寧省標準局和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從1984年開始研究利用農業綜合標準化手段,管理水稻生產的全過程。1986年遼寧省水稻綜合標準化列為遼寧省科委計劃項目,這是我省第一個農業標準化項目列為省科委課題項目,撥給項目費6萬元,由遼寧省標準局主持,遼寧省農牧業廳、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遼寧省種子公司、遼寧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參加。
通過多點的試驗驗證,先后制定21個技術操作規程、測試方法和10個水稻品種標準(其中17個標準是由科研成果轉化過來的)。經過專家審定,認為水稻綜合標準化系列標準,符合遼寧省水稻生產實際,可在遼寧省實施推廣。1988年~1990年三年累積推廣水稻綜合標準化面積778.32萬畝,總增產稻谷3.22萬公斤。以營口縣為例,全縣50萬畝水稻,貫徹實施水稻綜合標準化系列規程后,產量、質量逐年提高,1987年單產564公斤,1988年單產578公斤,大旱之年的1989年單產602公斤,是營口縣水稻生產史上投資最少、產量最高、質量最好、效益最佳的一年。
遼寧省水稻綜合標準化項目1991年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2年,國家技術監督局下達《遼河平原水稻高產優質高效綜合技術標準開發應用》項目,國家局撥項目費6萬元,省財政撥8萬元,由遼寧省標準情報研究所和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共同主持。于1992年~1997年在遼河平原及東南沿海10個市(沈陽、大連、丹東、遼陽、鞍山、營口、鐵嶺、盤錦、錦州及撫順)、18個縣建立水稻綜合標準化試驗驗證基點,組織112個鎮鄉(農場)參加,共同組成了項目協作組。
由定點試驗驗證到多點示范和大面積開發應用,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6年累計開發應用面積達1020萬畝,平均每年實施面積183.6萬畝,1997年達468.6萬畝,占該地區水稻面積722.6萬畝的64.9%,占全省1000多萬畝水稻面積的44.8%,其中示范面積68.5萬畝,占實施面積的15.2%。
6年來,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推廣面積達1020萬畝,平均畝產568.2公斤,比常規栽培畝產516.6公斤增產51.6公斤/畝,總增產稻谷5.26億公斤。按每公斤1.4元計價,畝增加收入43.4元,總增產值7.3億元。畝節省水、電、種子、化肥、農藥及工時等各種費用12元,總節支1.22億元,合計增收節支8.59億元。超額完成了原定(每年實施面積100~120萬畝,畝單產525公斤~530公斤,畝增產30公斤~40公斤)各項技術經濟計劃指標。
從社會效益來看,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對調動農民科學種田的積極性,增強了農業綜合標準化的意識,促進稻作科技進步,提高水稻兩高一優綜合栽培技術規程化水平,增強勞動者科學素質,增加了農民收入,對指導全省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1997年秋,國家技術監督局組織專家組對該項目進行了現場驗收。
經過幾年多點反復試驗驗證和開發應用,制定的《遼河平原水稻高產優質高效綜合栽培技術規程》,于1997年12月以沈陽農業大學教授(現在是院士)、水稻專家陳溫福為主任委員的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遼寧省技術監督局審批發布(DB21/T 1006-98)。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本規程對指導遼河平原及東南沿海稻區,乃至全省與北方稻區的水稻生產都有重要應用價值,在同類項目中居國內領先水平。
本規程1998年獲遼寧省技術監督局科技進步一等獎,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2 人參
人參是東北“三寶”之一。遼寧省集中在桓仁、新賓、鳳城、岫巖、寬甸、西豐等縣。多年來常規的栽培管理方法,每簾(10平方米)單產都在10公斤以下。1984年遼寧省標準局將人參綜合標準化項目列為開發項目,下達桓仁縣標準計量局。該局組織有關部門,經過調查研究總結人參栽培管理的經驗,廣泛地聽取了參農的意見,取得了制定人參綜合標準化系列標準的第一手資料。
通過多點試驗驗證,先后制定了《人參農家品種—二馬牙》、《人參農家品種—圓膀圓蘆》、《人參農家品種—草蘆》、《人參農家品種—竹節蘆》、《人參農家品種—線蘆》、《馬牙類型種子和參苗》、《人參種子繁育技術規程》、《人參栽培技術規程》等8個系列標準,并在桓仁縣和新賓縣進行擴大試驗驗證,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新賓縣實施人參綜合標準化管理前,常規管理方法,每簾人參產量在10公斤以下,實施綜合標準化管理,人參產量逐年提高,1985年全縣每簾平均單產已達10公斤,1986年達10.25公斤,1987年已達11.75公斤。桓仁縣八里甸鄉韭菜園村是人參主產區,實施人參綜合標準化管理后,單簾產量顯著提高。1985年簾單產達12.5公斤,1987年達到16.5公斤。全縣人參種植面積從40萬簾,發展到60萬簾。
上述8個標準于1987年11月,遼寧省標準局主持召開遼寧、吉林兩省的人參專家、教授、標準化管理部門進行審定。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人參綜合標準化系列標準符合人參生產的實際,可用于指導人參生產,在遼寧、吉林有推廣價值。實施人參綜合標準化管理,有利于參農,有利于林業生產的經營管理,有利于保護林業生產的資源。桓仁縣人民政府把能否貫徹實施人參綜合標準化管理作為審批參農開發參地的一項重要技術政策和依據。
1987年7月7~8日,國家標準總局副局長韓兆芳一行5人,專程赴桓仁縣考察人參綜合標準化,聽取了桓仁縣標準計量局的匯報,并到八里甸鄉參觀了綜合標準化管理的參地現場。韓局長指出,實施綜合標準化管理人參生產,方向是對的,提高了人參生產的管理技術水平,也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3 烤煙
烤煙是卷煙生產的重要原料。丹東是遼寧的主要產煙區,歷史記載,從1919年種植煙草,全市有3個縣,53個鄉(鎮),492個村,23600多農民種植煙草。面積11萬多畝,年產量達11.5萬噸。除供應省內卷煙廠需要外,每年還有一定數量煙葉調撥省外和供外貿出口。遼寧省煙草科學研究所就設在丹東市鳳城縣,是培育煙草新品種和煙草生產經營管理的科研基地。
20世紀50年代初,丹東市是全國有名氣的產煙區之一。隨著60年代多葉型高產品種的推廣,加之當時在重產量、輕質量的思想指導下,靠選好地、多施肥、高密度追求高產量,習慣上不打尖、不打杈,煙葉內在質量下降。到80年代初,煙葉片薄,上等煙比例小,青煙多,成熟度不夠,尼古丁含量低,省內外卷煙廠都不愿用,外貿出口難度大。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中國煙草總公司遼寧省公司丹東分公司,在遼寧省標準局和丹東市標準計量局的指導和幫助下,認真總結了原鳳城縣棉麻煙公司貫徹實施《煙葉烘烤技術規程》,提高烤煙質量的經驗,從制定、貫徹烤煙單項技術規程入手,經過1983年~1984年兩年的努力,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丹東地區烤煙生產綜合技術規程,包括14個子標準。經丹東市標準計量局審批、發布,并在丹東日報上發布公告。
丹東分公司舉辦了烤煙綜合標準化學習班,培訓各縣收購站120多人次。各縣收購站舉辦小型培訓班165期,培訓煙農25000多人次。通過宣講綜合標準化各項標準,提高了人們對標準化的認識,掌握了各項技術規程。
1984年,全地區有23859種煙組戶,實施《煙葉烘烤技術規程》的占總種煙組戶74.4%,僅這一項技術規程的推廣,煙農增加收入396.5萬元。
1985年,全地區種植烤煙十一萬三千畝,其中少葉型的優良品5萬6千多畝,占烤煙種植面積50%,地膜覆蓋3845畝,新建小烤房1619座,《規程》普及面達80%以上。盡管當年遭受到歷史上罕見的水、風、雹自然災害,畝產仍達112公斤,煙葉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上等煙葉比例由1984年的1.112%提高到4.89%。均價由0.774元/斤提高到0.896元/斤。尼古丁含量由過去不足0.5%上升到1.44%。是丹東地區種煙史上最好的一年。這是推廣烤煙綜合標準化的重要成果。
1985年丹東市人民政府授予遼寧省煙草公司丹東分公司標準化工作先進單位的稱號。
1987年7月4~6日,原國家標準總局在丹東市召開了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現場經驗交流會,推廣丹東市農業綜合標準化工作經驗,特別是烤煙綜合標準化的經驗。來自全國160多名與會代表參觀了鳳城縣烤煙綜合標準化現場。原國家標準總局副局長韓兆芳在會議總結中充分肯定了丹東市烤煙綜合標準化工作的經驗。原遼寧省農委主任李軍到會,在講話中強調了農業綜合標準化的作用,全省應推廣。
1987年遼寧省煙草公司先后制定了《烤煙種子包裝運輸、藏貯》、《烤煙品種—G28》、《烤煙種子檢驗技術規程》、《烤煙原、良種繁育技術規程》、《烤煙生產育苗技術規程》、《烤煙大田栽培技術規程》、《煙葉烘烤技術規程》等烤煙綜合系列標準。經省標準局審批、發布,在全省貫徹實施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果。
4 蔬菜
蔬菜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1982年,省農牧業廳組織制定《蔬菜種子分級標準》和《蔬菜種子檢驗技術規程》。經省標準局審批、發布。1983年,沈陽市標準局審批、發布42個蔬菜品種標準。1984年,大連市標準局審批、發布62個蔬菜品種標準,本溪市計量標準局審批、發布6個蔬菜品種標準。
1986~1987年,省農牧業廳先后制定了《遼寧省蔬菜春季保護地育苗技術規程》、《番茄、辣椒、茄子雜交種子生產技術規程》、《辣椒原種生產技術規程》、《菜豆、豇豆、豌豆原種生產技術規程》、《蔬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規程》、《蕓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規程》、《辣椒、茄子地膜覆蓋技術規程》、《黃瓜地膜覆蓋技術規程》、《番茄地膜覆蓋技術規程》、《甘蘭地膜覆蓋技術規程》、《洋蔥地膜覆蓋技術規程》、《萵筍地膜覆蓋技術規程》、《白菜—遼白一號》、《紅蘿卜雜交種—紅豐一號》、《茄子—遼茄二號》、《豇豆—之豇28-2》等12個技術規程和4個品種標準。
標準的發布和實施,使遼寧省蔬菜生產初見成效,受到菜農的歡迎和認可,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遼寧省蔬菜地膜覆蓋技術規程》為例,全省每年實施面積達30多萬畝,可增產蔬菜6800萬公斤,增加產值800多萬元。
本規程獲省農牧業廳科技進步二等獎、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作者簡介
趙衛東,1935年生,遼寧省興城市人。1951年參加工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在原興城縣農業局、遼寧省計量標準局、遼寧省科技局、遼寧省標準局、遼寧省技術監督局、遼寧省標準情報研究所工作,歷任遼寧省計量標準局標準化處副處長;遼寧省標準局農業標準化處副處長、處長;遼寧省技術監督局標準化處副處長;遼寧省標準情報研究所所長、黨總支書記;遼寧省標準化協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全國農作物種子專業技術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中標興質量保證中心遼寧分中心主任等職務。
(責任編輯: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