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有一句格言:“戰場上的戰斗無法彌補戰術上的失敗,戰術無法糾正戰略的失誤。”市場如戰場,上述法則對于市場競爭中的企業來說,基本適用。
企業發展與企業戰略
管理大師戴明把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為“絕癥”和“障礙”兩大類。對于“絕癥”,他列出了7個方面。其中首要的是“缺乏恒久目標”,他認為:“建立恒久目標,是促使企業立足世界的重要因素,沒有恒久目標的指引,則會是滅亡的征兆。缺乏恒久目標的公司,僅僅考慮下一季股利,不會有一套在世界永久立足的長期規劃,最終會迷失方向而走向衰微”。他在這里講的“恒久目標”和“長期規劃”都屬于企業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戴明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企業只考慮眼前而不考慮長遠;如果只注重戰術問題而不注重戰略問題,這個企業是注定不會長久的,他把這列為第一類絕癥,以警示企業。
那么,什么是企業戰略呢?因為所有的企業都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所以幾乎所有企業的戰略都是競爭戰略。關于競爭戰略,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戰略學者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教授是這樣定義的,他說“所謂競爭戰略就是要制造差異,也就是說,要故意選擇不同的一套經營活動以創造一種獨特的價值組合”。他的戰略思想也認為,在思考管理問題時,僅僅考慮此時此刻,僅僅考慮自己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把思路擴展到未來,擴展到競爭對手,擴展到整個供應鏈的上游和下游,尤其是用戶或顧客。這就是說,企業僅僅做好自己圍墻內的事是遠遠不夠的,別人怎么做你也怎么做也是不行的。要創造差異就是要創造自己的特點,創造核心競爭力,而且是持久的競爭力不是一時的競爭力。
企業戰略與企業標準化戰略
20世紀60年代之后,由于科技進步的速度加快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地球變小了,市場變大了。企業的經營理念以及企業間的競爭格局也都隨之發生了變化??鐕镜娜蛏a、企業聯盟的出現、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使許多企業意識到再像以往那樣,只是在一個相對狹小的時空中,用簡單、靜態、孤立的觀點考慮和處理問題已經不能應對新的競爭環境,提出了對企業進行戰略管理的需求。時至今日,企業戰略已不是什么新概念了,許多企業已經在制定和實施自己的戰略。戰略決策已經成為企業經理人的一項本職工作,是企業審時度勢的一項重大決策,它對企業的發展與成功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企業標準化戰略是為企業戰略服務的,并且隨著企業戰略的調整而調整。它通常是基于企業的戰略目標,從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設立企業標準化的戰略任務和目標并對實現目標的軌跡進行總體性、指導性謀劃。通過戰略的實施,把企業標準化的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以保證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使企業擁有與競爭對手抗衡的獨具特色的競爭優勢。它既可作為整個企業的競爭戰略,也可作為企業競爭戰略的一個子戰略。
企業標準化的戰略任務
企業標準化的戰略任務是什么?企業標準化的戰略任務是培育企業的動態適應能力。為什么把企業標準化的戰略任務定位于培育企業的動態適應能力呢?這要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金融與經濟危機說起。這次危機雖然至今尚未結束,但它已經起到了檢驗企業適應危機環境能力的作用。一些超大規模且聲名顯赫的企業相繼申請破產保護,例如銀行業的雷曼兄弟和汽車業的通用汽車公司。但我們也看到一些企業反而抓住了動蕩的市場帶來的新機會。為什么一些曾經成功的大企業陷入困境,而別的一些企業則在危機中幸存并蓬勃發展?哈佛商學院的保羅·勞倫斯教授認為:“幸運之神的眷顧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還是有效的管理和公司的適應能力發揮了關鍵作用。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單憑力量或智力均不足以保證個體生物的生存,適應能力才是關鍵所在”。企業做強做大是必要的,但僅僅強大是不夠的,那些恐龍式的大企業之所以倒下,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們缺乏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今天的企業所處的環境是個動態的環境。如張瑞敏所說:企業里什么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次經濟危機告誡我們,今后的市場將更加動蕩,今后的顧客將更加挑剔,今后的競爭將更加嚴酷,“適者生存”的規律將愈加顯示其威力。今后的企業別無選擇,必須具備應對這種動態環境的適應能力。
這次經濟危機還啟示我們,為了應對愈加動蕩的市場環境,今后的企業標準化應把培育企業的動態適應能力作為義不容辭的使命,作為企業標準化的戰略任務。
企業的動態適應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涉及到企業運作的許多方面。其中,企業的創新開發能力是個核心問題。創新能力是內在因素,適應能力是外在表現。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適應。沒有創新能力則一切都無從談起,它既是企業技術實力的體現,又是市場競爭的焦點。
什么是創新開發能力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T.猶里奇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的D.唉平格教授給創新開發能力所下的定義是:“識別顧客需求并以低成本迅速制造出符合顧客所需產品的能力”。
這個定義揭示了制造型企業創新開發能力的3個要點:
·識別市場(顧客)需求的能力
·把這種需求制造出來的能力(質量要好、成本要低、速度要快)
·對需求變化的適應能力
如何實施企業標準化戰略?
為了實現提高企業的動態適應能力這個戰略任務,企業標準化工作從哪里入手?采取怎樣的戰略措施?是戰略決策的一個關鍵問題。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把提高企業的創新開發能力作為入手點是最佳選擇,這不僅是因為創新開發能力是適應能力的關鍵要素,而且還因為標準化對提高創新開發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獨到的作用。
識別并定義市場(顧客)需求是產品標準化的任務
識別市場(顧客)需求的能力,是創新開發能力中的首要能力。企業的產品要適應需求、滿足需求,則必先識別需求并定義需求。這項工作由誰來完成呢?在企業里,這是產品標準的任務。只有通過產品標準把當前的需求、潛在的需求以及創造的需求準確的予以定義,才能使企業內的信息傳遞有了信息源,才能使企業有明確的質量目標和主攻方向,才能使企業的后續工作有所遵循。這個市場定位和方向指引,對企業來說是有戰略意義的,這是任何企業都必須具備的能力。
怎樣才能使企業的產品標準起到這樣的作用呢?有兩個關鍵性問題:一個是識別和定義市場(顧客)的需求要非常確切,一個是產品標準的形成過程要非??茖W,而且要把二者統一起來。
怎樣才能使產品標準確切地識別和定義市場(顧客)的需求呢?最關鍵的是,一定要在充分理解顧客需求的基礎上定義這種需求。這個定義是顧客給出的而不是企業隨意確定的;是調查研究的結果,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想當然、主觀臆斷的。只有當產品標準能確切地反應顧客需求時,它才能成為企業的信息源,才能成為企業的質量目標,才能對企業的后續工作起導向作用。因此,它才有戰略意義。
這樣的標準是怎么形成的呢?對市場驅動型的產品開發來說,這個產品標準應該是同產品概念開發同步進行、同步完成的。這就是說,產品標準的研制和新產品開發不是各搞各的,它們是同一個開發團隊的雙重任務。產品的概念開發過程就是對市場需求的識別過程,產品標準實際上就是概念開發的重要成果。
把需求制造出來的能力是綜合標準化的使命
產品標準完成了識別并定義顧客需求的任務,固然非常重要,但它畢竟是紙上的東西。為了把產品標準所定義的需求轉化為有競爭力的物理實體或服務,必須具備一系列的能力(設計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等),綜合標準化解決的便是這類能力的創建問題。企業為了應對多變的市場和競爭對手的挑戰,還必須創新產品、再造流程、精益生產、節能降耗,努力做到更好、更快、更省。這類重大關鍵問題的突破,常常伴隨企業核心能力的提升并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強大推動力,對企業長遠發展極具戰略意義。由于這類能力建設在企業里都是橫跨諸多部門的綜合性問題,毫無疑問這是綜合標準化的用武之地,或者說可以用綜合標準化的方法來解決。
此外,為了應對當今的市場競爭,企業僅僅練好內功、做好企業“圍墻內”的事是不夠的,因為當今的市場競爭已不再是企業之間的單打獨斗,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現今的每一個企業,實際上都是供應鏈上的一個環節。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制勝之道,是與上下游企業乃至整個供應鏈結成聯盟,形成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具備的強勢整體并使所開發的產品成為主導產品,獲得行業標準制定者的資格。而要如此,企業標準化則必須突破“圍墻內”的局限,運用綜合標準化的方法建立標準綜合體把上下游的企業結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才能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對需求變化的應變能力要借助標準化平臺
當今企業面對的是變幻莫測的市場和苛刻的個性化需求,尤其是日益復雜的高科技產品,更是變化多端,企業必須具備應變能力,即當市場發生變化時,企業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能滿足新需求的產品制造出來。毫無疑問,這種動態適應力才是今后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這樣的頂尖企業之所以失敗,不是產品質量不好、不是企業管理出了問題,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在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問題上慢了半拍乃至一拍。如何才能做到“又快、又好、又省”,成了決定競爭勝負的一個關鍵難題。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通過建立企業的標準件和標準模塊信息庫,配合產品的系列開發、組合設計和模塊化架構設計建立起來的標準化平臺,與先進的設計系統和制造系統結合起來,可使企業具有從容應對市場變化的快速開發能力。有了這種能力,企業才能保持持久的競爭優勢。企業標準化只有做到這一步,才算登上制高點。
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到今天,進入了信息時代、高科技時代、經濟全球化時代和網絡時代。企業標準化通過提升企業的創新開發能力以培育企業的動態適應力為使命,是這個時代的要求。企業標準化只有順應這種要求,不失時機地調整自己的戰略,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為企業發展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