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應對運行機制,高效組織應急處置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危害等,遼寧省政府近日發布修訂的《遼寧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
據了解,預案將食品安全事故分為四級,即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級)、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級)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級)。由遼寧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負責統一領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等。
在監測預警方面,由遼寧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牽頭建立統一的全省食品安全事故監測、網絡直報體系,設立全省統一的舉報電話12331,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同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體系,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隱患,及時掌握食品安全狀況,發布食品安全事故監測預警信息,加強食品安全事故防范等。
在事故報告方面,較大及以上級別食品安全事故;涉及在學校或托幼機構有關人員、外籍人員、全國性或區域性重要活動期間有關人員的一般級別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或可能發生有社會影響的食品安全事件;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品,并可能或已經在社會上造成較大危害的事件等被列入需要向省級上報的食品安全事故信息。
預案要求,無論食品生產經營者,還是食安事故發生單位和接收病人的醫療單位應在2小時內向食藥監管部門報告食品安全相關情況。食品安全相關技術機構、有關社會團體及個人發現食品安全事故相關情況,應當及時向所在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報告或舉報。農業行政、質監等部門在日常監督管理中發現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關食品安全事故的舉報,應當及時向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通報。接到報告的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規定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逐級報告,必要時可直接向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報告。
預案明確,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分級標準,食品安全應急響應由低到高依次對應為Ⅳ級、Ⅲ級、Ⅱ級、Ⅰ級四個響應等級。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處置包括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響應結束時對相關人員進行安置,對動用社會力量或企業、個人物資進行歸還、補償;對應急及醫療機構墊付費用、事故受害者后續治療費用及時支付,對應急抽樣及檢驗費用及時撥付;對污染物進行收集、清理與無害化處理;涉外和涉港澳臺的有關善后處置工作按有關規定辦理。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受害人給予賠償,承擔受害人救治及后續治療保障等所需全部費用。對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食品安全事故重要情況或者應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的,依法追究有關責任單位或責任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據了解,預案自2014年12月19日起施行,遼政辦〔2012〕8號文件印發的《遼寧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即行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