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論述了沈陽區域物流標準體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及框架,探討了沈陽區域物流標準體系研究工作的重點并提出了建議,指明了沈陽區域物流標準體系的主體功能——“加油站”
【關鍵詞】 沈陽區域物流 標準體系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14.18.002
1 區域物流標準體系的框架
物流標準體系涵蓋了物流標準化活動的全部范圍,物流標準體系包括了物流全流程各項指標,其中與技術、管理有關的事務和概念,都可以作為物流標準的對象,納入物流標準體系。我們劃分七個分標準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物流標準化體系結構圖
通過這個總體框架圖,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政策為引導、以標準化為保障,全面以物流信息平臺、交通樞紐設施、綜合運輸方式、連鎖配送網絡為基礎的功能完善、技術先進、高效便捷、點位合理、覆蓋面廣的沈陽物流體系框架。
2 沈陽區域物流標準體系研究方法
(1)在前期大量調研和收集資料、分析國內外區域物流標準體系規劃設計等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如圖2所示。
(2)沈陽區域物流標準體系的主體功能——“加油站”
結合區域物流體系的功能定位,可以分析出物流體系的功能結構。目標層是規劃區域物流體系將要實現的目標,它具有指導性。其次是運行的環境,它還包括政府機構等制定的物流發展的法律法規以及運行模式等。再次就是沈陽地區的物流體系運行的上層設計,包括物流節點的布局、優化的交通網,共享平臺、軟硬件技術及標準化四方面。其中空間布局是主體層的核心部分;信息網絡平臺是主體層的靈魂部分;物流標準化要標準先行;物流技術與裝備是硬基礎是保障。區域物流標準體系功能結構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沈陽區域物流標準體系加油站模式
3 沈陽區域物流標準體系工作重點的建議
沈陽市作為老工業基地依托制造業為核心,全面提升物流業對制造業的支持作用,已經出臺《沈陽市服務業2008年-2012年發展規劃綱要》、《沈陽市交通運輸“十一五”規劃》、《沈陽市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2)》、《沈陽市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沈政發2008[9]號文件)和《沈陽市支持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若干政策措施》(沈政發2009[7]號)等規劃和政策,提出多項舉措大力推動物流標準制定。目前,沈陽市政府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發展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的契機,進一步加大對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研究,特別是相關標準的制定給予相關政策支持,沈陽標準化研究院已經完成《沈陽地區制造業與物流業兩業聯動調查》《沈陽地區物流供需市場調查》以及《裝備制造業物流 產品追溯信息編碼》(DB2101/TF005-2009)等科研報告和地方標準。
2011年,國家推出了推動物流業發展的8項配套措施(簡稱“國八條”),這八條舉措中我們不難看出每條舉措都需要相應的標準來保證實施。根據沈陽的經濟特點,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搭建平臺,拓寬渠道
從政府層面來重視和鼓勵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實現標準對接,建立和完善物流配送、企業信息化建設、信息服務、商務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做好供應鏈節點的公共管理,包括報關、商檢、工商、稅務。做好供應鏈的可視化管理,實現一票到底的跟蹤查詢,使物流企業與客戶之間建立安全、有效的聯系,提高多元化服務能力,提升信息獲取能力。
(2)推動聯盟,形成機制
當前各方各自追求顯性成本的節約而忽略了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與雙贏目標的達成,目光只瞄準一些短、平、快的項目。另外一些制造企業將物流服務商為風險轉移方而非戰略合作伙伴。因此,各地方政府和協會應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特點,出臺鼓勵制造業與物流業兩業形成戰略聯盟的指導意見,推進兩業長效合作。
(3)明確法規,有序推進
對那些傳統企業轉型過來的企業以及準備著手進軍物流行業的企業,當地部門應該在推廣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例如采取提高準入門檻來強制企業重視物流標準化,讓企業享受標準化的好處反哺企業的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等。在相關交管處設立便捷窗口,全力打造一次性辦結模式,在各高速公路口增設超寬超載等特色服務窗口,讓機構隨走隨辦結,提高時效性。
當前物流企業普遍面臨稅收壓力大,增大了物流企業運行的成本。另外還有重復納稅、增值稅抵扣、稅率不統一等等問題也日漸突出,期望國家盡早出臺相關規定,來減輕物流企業的負擔。
(4)深化標準,創新模式
物流標準的研究一定突出創新模式,例如目前國外比較推崇的逆向物流標準的制定也是當前急需;再如綠色物流和綠色采購這些研究課題都是目前我們所欠缺的。結合沈陽老工業基地特點嗎,物流設備的創新標準化研究也是熱點方向。
(5)提高門檻,保證實效
當前,危化品物流企業準入較低,容易產生運力不當,危險性徒增,必須加大危化品物流從業人員和設施設備的監管力度,并嚴格標準規范約束,嚴格企業資質審批,保障危化品物流活動的安全,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作者簡介
楊麗輝,高級工程師,一直從事標準化管理工作。
(責任編輯: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