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書畫篆刻領域,有一位頗帶傳奇色彩的大家,他就是名貫南北的荊鴻先生。荊鴻先生解放前出生于山東煙臺,解放初期移居大連。6歲時跟隨父親到齊白石家串門,擺弄齊白石的印石,從此與金石結下了不解之緣。又得到藝術大師藍菊蓀、宗白華、臧克家、吳蘭英等大師的指教,心悟手摹,十四五歲時他已在大連當地小有名氣。他早在六十年代便先后為郭沫若、茅盾、巴金、宗白華、關山月、歐陽山等名家制印,得到好評、臧克家先生為其題詞:“能文能詩、多才多藝、金石篆刻、格調清新?!?/p>
七十年代,他被選調入《遼寧日報》,從事文藝編輯及相關工作。
粉碎四人幫后,荊鴻曾受命前去采訪胡風生活。他帶了自己為胡風刻字的印章和拓紙,前去拜訪胡風先生。胡風先生接過印章,把玩和揣摩良久,夸他年紀不大,功夫不淺,并一再追問他師從何處。荊鴻只好謙卑的道出早年與藍菊蓀教授的緣分:他幼年居住大連,與郭沫若第二夫人安娜恰好鄰居,郭老很欣賞他,特將他介紹給川蜀大家藍菊蓀教授。在藍菊蓀教授的嚴格要求下,他從背誦先秦古籍、傳統經典啟蒙,為他的書畫篆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頗有藍老之風。胡風聽后,似有所悟的說:“但你已經看不出藍先生的痕跡了,你有了自己的風格,你一定下了不少苦功。我很高興,我們祖國的好東西終于有人繼承下來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改革開放的春風進一步激發了荊鴻的創作夙愿。九十年代他與夫人姚甡駕駛一輛中型面包車改裝的“大篷車”,沿海岸線南下,進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走州過縣,曾在溫州、湄洲、福州、泉州、漳州、廣州、香港、澳門及東南亞等地采風,同時舉辦展覽講座,并在許多名山刻石造景。
他將《道德經》1109方印章鐫刻在老子故里福建漳州33米高、18米寬的云洞巖,成為世界上最大篆刻作品;將《易經》64卦做注,刻成20米長卷印,被廣東中山圖書館珍藏;還將陰刻陽刻結合,將《三字經》刻成222枚印章;將《甲骨文》5000多字刻在廣州蓮花山5000平方米的紅砂巖上;又獨創了《萬家印典》篆刻發行出版;并為《東方時空》一千多大師篆刻名章。
荊鴻先生在香港創辦了“中和文化出版社”,在廣州和北京設立了辦事處。在廣州創辦了中華姓名博物館,中華圖騰博物館,還成立了荊鴻藝術館和荊鴻美術館。
荊鴻先生不僅藝術造詣頗深,并且在社會擔當起了傳播祖國傳統文化的重任。他先后擔任遼寧省老新聞工作副秘書長,廣東文化學會副主席,廣東書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文化出版社董事長,香港中國印社社長。
荊鴻先生的夫人姚甡,不僅與他風雨同舟,志同道合,而且在藝術上也頗有造詣。尤其她手繪的“觀音”在南方以及東南亞地區受到熱捧,常常一紙難求。
荊鴻雖然年逾花甲,卻頻繁出訪,正與家鄉父老,與造就自己的《遼寧日報》聯合合作,準備在南北“家鄉”搭建起一座文化交流虹橋,為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再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