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在日內瓦通過了大米中的無機砷限量國際標準,即每公斤0.2毫克。這一標準由中國牽頭的工作組起草完成,意味著我國首次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充分體現了我國食品安全科技地位的提升,也標志著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獲得了國際認可。
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設立了稻米中無機砷限量指標,即每公斤為0.2毫克,并于2010年向世界貿易組織《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協定》通報,當年食品污染物專門委員會提出稻米砷的控制問題,決定由中國牽頭電子工作組開展相關工作。
砷包括有機砷和無機砷,而有毒的主要是無機砷。長期接觸砷會導致癌癥和皮膚損傷,還會影響發育,引發心臟疾病、糖尿病,以及損害神經系統和大腦。砷可通過水和土壤被作物吸收,與其他作物相比,稻米更容易吸收砷,而作為主食危害人體健康。
有關專家表示:大米砷限量標準出來后,各國農業和國土部門有義務保證土壤及灌溉用水符合要求,這樣才能生產出達標的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