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2010級古生物專業的畢業合影上只有一個人。
“這是全中國唯一只有一名學生的專業。”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副院長盧曉東對媒體稱。《北京青年報》報道,該專業自2008年創立至今,每年都只有一名畢業生。
相比某些院校商學院近千人合影的一米畢業照,這張“一個人的合影”,讓北大古生物專業看上去相當小眾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奇葩”。北大一位導師稱,這些學科必須保留下來,不能完全受市場的影響。事實上,有些專業或學校卻是因為受市場以及它所處的時代的影響,變得“奇葩”。
許多大學專業在開設時其實很嚴肅,但后來變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奇葩”,主要是不合時宜。比如紅極一時的世界語專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語處于黃金時期,貴州一個函授學校的世界語班,便有40萬人報名。不過現在,中國只有中國傳媒大學開設這個專業,也并非每年都招生,公開資料顯示,上一次招生是2006年,全年級有12個畢業生。
《法治周末》報道,這些學生一般是“訂單”式生產,為有關單位培養定向人才,比如外文局下屬的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等。也就是說,為了用世界語對外報道中國,這個專業才會存在。不過,2010年畢業時,只有七個人選擇了定向培養方向;三年后,這七個人中有四個已經辭職或準備辭職。
此外,還有一些大學專業看起來相當冷僻,它們的存在主要是為了解決某些時代性的具體問題。比如,移民也成為了一個專業因為三峽大壩建設帶來的移民問題,位于南京的河海大學首創了世界第一個專門研究非自愿移民的研究機構,即河海大學中國移民研究中心,于是,這個學校成為中國第一個系統培養移民專業學生的高校。
一個班出現包括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在內的五位金融、證券業的高官或高管,這個學校名為湖南財經學院(已并入湖南大學)。
三亞學院在2011年增設了一個引起輿論關注的專業體育競猜專業。媒體報道說,這個專業的設置實際上與當時海南啟動國際旅游島戰略有關。實際授課時,學生并不學預測體育比賽的結果,也不學習預測各類彩票結果,專業的方向其實是大型賽事、俱樂部的運作和管理,以及國家彩票發行的制度。
所以在觀察家眼中,大學新開什么專業,就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政府的關注點,有時候確實能判斷出地方政府的政策走向。
不過也有“誤讀”的時候。2010年,曾有媒體報道稱,國內五大造幣廠等企業啟動了近五年來規模最大、最集中的招聘計劃,北京印刷學院學生遭“哄搶”。
這個學校的印刷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流向包括鈔票印刷。新聞一出,當時被解讀為:政府將增發貨幣。不過,事后被發現是個“烏龍”《法制晚報》報道,該校學生澄清,當時來招聘的單位事實上僅有兩家,其中一個的招聘規模也并沒有擴大,與前一年持平,而印刷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即使到造幣廠工作,也并非在一線車間當印鈔工。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一些現在躋身高級干部行列的領導,他們許多人都來自同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院校。
抄家時現場點壞了四臺點鈔機的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畢業于阜新礦業學院(現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它是早期煤炭部直屬的學校之一。從這個學校走出的,還有陜西省副省長李金柱,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副局長付建華,以及曾在國家煤炭部、能源部工作過的國務院副秘書長丁向陽等人。
再比如,一個班就誕生了包括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在內的五位金融、證券業的高官或高管。這個學校名為湖南財經學院,2000年已被并入湖南大學,它和阜新礦業學院一樣曾經直屬于部委,曾有過每個班大約十名畢業生被直接選入中國人民銀行任職的時期。
現在部委直屬的學校仍然存在,比如交通部直屬的大連海事大學,海關總署直屬的上海海關學院,但數量已不可同日而語。
決定性的轉變發生在1993年之后的十年,部委與地方共建院校等制度出臺,以及國務院機構改革裁撤了大多數工業專業經濟部門,許多中央業務部門高校出現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于是許多學校的主管單位發生了變更。

這對部委來說是一件好事。李嵐清在《李嵐清教育訪談錄》一書中回憶,在改革前,中央部委所屬院校共有571所,僅機械部一個部就有25所。有一次,李嵐清有事找外經貿部的財務司司長,發現這位司長分身乏術,正被從外地來的幾位外貿中專校長團團圍住他們為學校蓋托兒所、廁所,找部里要錢。
還有一個少為人知的高校細節:許多“中字頭”大學不在北京。但這些“名不副實”的大學,卻都有自己的產生邏輯。
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最開始坐落在北京。1970年,國家出于戰備疏散的考慮,一批大學(或者其中的部分專業)向內陸城市遷移,中科大就在此時舉校遷至合肥。中國地質大學(湖北武漢)、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徐州)也是基于這個原因遷出北京。
不同的是,中國科技大學直屬于中科院。而地大、礦大都直屬于教育部。
中國醫科大學的地址變遷則可見證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它是1931年中共最早創建的院校,在江西瑞金,后來遷至延安,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中國醫科大學隨后進駐,便一直在遼寧。現在它由衛生部與遼寧省共建。
有些“中字頭”學校的誕生,則是地方院校升格而來。青島海洋大學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南京藥學院則改為中國藥科大學,都是這種情況。
北京有一所中央美術學院,而杭州則有一所中國美術學院。1956年,周恩來到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大禮堂征求大家的意見:“我們把這個學校改名叫浙江美術學院好不好啊?”學生們異口同聲:“不好!”周總理停了一下:“我看……還是叫‘浙江美院’吧。”
學生們后來回憶,把“中字頭”變成浙江,就成地方的了。一直到1993年,這所學校終于有了新牌子中國美術學院。這是它的第五個名字。現在,它由文化部和浙江省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