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臺風和颶風取名字是一項事關生命安危的技術活—比如說,就殺傷力而言,“女颶風”比“男颶風”要可怕很多,這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最近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猜測,人們對于以女性名字命名的颶風的警惕程度不高,因而此類颶風造成的傷亡人數要更多。
在傷亡最嚴重的47起颶風災害中,“男颶風”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數為23人,“女颶風”平均造成47人死亡,是前者的兩倍以上。美國有史以來損失最大的颶風災害—2005年的“卡特里娜”就是一位“女颶風”,死亡總數達到1209人。
先澄清一下臺風和颶風的關系。臺風和颶風是同一種氣象現象—發生在北半球熱帶洋面上的熱帶氣旋。臺風就是在北太平洋西部發生的“颶風”,颶風就是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發生的“臺風”。由于發生地區不同,臺風和颶風也有自己不同的命名史,甚至每個地區的都有所不同。
數百年來,在經常發生颶風的西印度群島,颶風通常被用宗教中圣人的名字來命名。后來,美國建國初期,颶風的名字成了風暴起源的經緯度。這些名字很難記住,經常出錯。
為了在同時有一個以上數量的颶風時減少混亂,二戰期間,氣象學家開始用女性的名字來命名颶風。動機現在已經不得而知,有人猜測是為了紀念自己的妻子和女朋友,也有人認為,當時人們覺得颶風“不可預測”,就如女人。

不管怎么說,颶風有名字,至少能大大降低溝通成本。1953年,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開始正式使用各種女性名字來命名颶風。
隨后,20世紀60年代,女權主義組織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抗議活動,認為“女颶風”是一種性別歧視。到了1979年,“男颶風”終于應運而生—通過按字母順序排列的男性和女性的名字,以六年為周期開始循環。
相比颶風復雜的命名史,中國的臺風命名方法就比較簡單—給臺風編號。比如“8807”就是1988年7號臺風。
但為了統一稱呼,臺風委員會(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在1997年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采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由亞太地區的14個相關國家各提供十個名字,從2000年起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悟空”、“玉兔”、“海燕”、“杜鵑”等臺風,就來自中國的命名。
“人性化”的是,臺風委員會另有規定,如果某個臺風確實造成了巨大傷亡,有關成員可以提出換名申請,將其“除名”。如2003年引起廣東、廣西損失慘重的“伊布都”和2004年襲擊中國東部的“云娜”,都“慘遭”了除名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