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星期五,蘋果公司股價為645美元;僅僅過了一個周末,6月9日,股價變成了93.7美元。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出了什么問題,難道外星人綁架了蘋果公司所有工程師并偷走了全部iPhone設計資料嗎?
不,蘋果只是在資本市場里玩了一個小把戲,將股票1拆7,看似股價狂跌,實際上公司的總市值并沒有任何損失,反倒可能因為這樣的操作迎來新一輪的上漲。
這并不是蘋果第一次拆分股票。它曾三次1拆2,分別在2005年、2000年和1987年。也就是說,當年的1股原始股,相當于今天的56股股票。
這次拆股,是因為蘋果的股價實在是太高了,在幾家高科技企業里,只有蘋果與谷歌的股價仍在500美元以上,Facebook的股價甚至不足100美元。
事實上,大公司的股票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之后,都會選擇拆分股票。全球最大的運動服飾生產商耐克在過去十年里兩次拆股,可口可樂在其百年歷史中拆股11次。這兩家公司都在拆分股票后迎來快速上揚的新行情。2012年11月,耐克宣布1拆2,半年內,股價暴漲45%,而同期標準普爾指數僅上漲21%。國內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也嘗過拆股的甜頭。2010年4月29日—在谷歌搜索宣布退出中國不久之后—百度宣布1拆10。至次年4月26日,百度股價狂飆115%,跑贏同期標普指數超過100個百分點。

這是因為一般只有公司形勢一片大好、單股價格又已經非常高的情況下,才會選擇拆股。同時,更多的散戶有機會參與投資,需求也會拉動股價上漲。
谷歌同樣經歷過股票拆分。不過比起上述公司,它的過程要復雜得多。畢竟,佩奇和布林兩位主導者除了商業考慮,還希望借拆股奪回絕對控制權。
2012年4月13日,谷歌執行拆股計劃,它的特別之處在于,股價一分為二,但其中只有一股享有投票權。向曾經因為員工提供期權獎勵和發行新股而被稀釋的投票權,又重新集中到了創始人手里。同時,谷歌宣布,今后將只發行沒有投票權的股票。
不過,也有一些公司反其道而行,股價已經上漲到讓人咋舌的地步,依然不拆分股票。典型的代表就是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其A類股目前每股價格超過19萬美元,大多數美國人連一股都買不起,但公司卻沒有拆股打算。其考慮是,借高價過濾短線炒股的投機分子,吸納大機構和戰略投資者—這些志在長遠的人對保持公司股價的穩定有好處。而巴菲特對他們的回報則是:靠業績的穩定高成長性驅動股價不斷創新高,給股東帶來事實上的豐厚溢價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