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幾萬至幾十萬,無需每天上班,只要定期出席董事會、參加公司的重要投票即可,無需為公司的經營狀況負責……一份完美的工作,不是嗎?這份好工作就是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
但今年以來,全國已有數百名獨立董事辭職,放棄這份既輕松又報酬優厚的工作,因為這是中組部的要求—退休干部不能再擔任獨立董事。5月末,僅一天里就有七名上市公司獨董辭職,近期比較知名的辭職獨董還包括:證監會前主席周道炯離職光大銀行,統戰部前副部長尤蘭田辭去民生銀行獨董,國家稅務總局前副局長許善達離職招商銀行……
智庫Wind的資料顯示,2014年內已發布獨董離任公告的上市公司超過200家,幾乎每天都有至少一人離職。離職理由中,“受中組部新規約束”排名第一。根據2012年各公司年報統計,上市公司獨董一度有640余個職位由黨政卸任官員擔任,同時過百人次身兼超過四家公司獨董。以近日離任的某上市銀行前官員獨董為例,去年年報中,他的年薪為36.4萬元。
事實上,獨立董事制度設立的初衷從來不是為了給退休官員們安排一個崗位讓他們舒服地養老,而是為了制衡公司的高管,讓他們不能做出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決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西方國家上市公司的股權變得越來越分散,董事會逐漸被以CEO為首的管理者控制,對他們的監督已嚴重缺乏效率。
1976年,美國證監會批準了一條新的法令,要求每家上市公司都必須設立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由此,獨立董事制度逐步發展成為英美公司管理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歐美國家,出任獨董的大多是有豐富企業管理經驗的企業家,或者是會計師和律師。他們要懂得企業管理,但同時又要做到真正的“獨立”:不能在公司任職,不參與具體管理運營事務,不能擁有公司股票,本人從事的其他工作也不能和公司業務有利益關系。
如果獨董是有聲望的名人,或者擁有廣泛的人脈資源,那就可能在監督之外對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好處,甚至可以成為企業的形象代言人,免費為企業做廣告。比方說,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就是耐克公司的獨立董事。而且,美國并沒有規定退休官員不能當獨董,為克林頓當了八年副總統的戈爾,現在就是蘋果公司的獨立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