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鯊魚要不停地游動,一旦停止就死了。我做翻譯就是這樣,一定要不停地翻,一旦沒事干、沒有貨了、沒有小說翻了,恐怕就要歸西天了。”
說這話的人叫Howard Goldblatt,又被稱做“美國的莫言”,是幫助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世界最重要的譯者,在華語世界,他有一個上口的中文名字:葛浩文。
很多年前,讀過老舍作品的葛浩文在北京友誼商店買煙,問營業員有“取燈兒”(火柴)嗎?連老北京都為之驚嘆。不光口語好,他還能寫一手在中國人看來都“漂亮得如同奇跡”的漢字。更難得的是,葛浩文長年用中文寫散文和評論
在西方翻譯和漢學界,這并不多見。他甚至在某一段時間內,很想當一個中國人,“在家里穿個長袍什么的,多好。后來一想,真笨,你要想當中國人,再怎么下功夫也沒用,只有等轉世投胎了”。
葛浩文從來都毫不掩飾他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學的感情,但這份感情絕非盲目和毫無原則中國小說中的人物缺乏深度,幾部大作品有模仿痕跡,始終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路……這些,同樣也是他對中國文學的評語,直接,毫不客氣。
今年4月,華東師范大學舉辦了“鏡中之鏡:中國當代文學及其譯介研討會”。當著閻連科、王安憶和畢飛宇這些老友,葛浩文直言不諱地批判中國作家寫得太快、過于冗長、愛用成語這些陳詞濫調。
對于中國文學的批評并不鮮見,美國已故作家厄普代克就曾在《紐約客》上撰文稱:“中文小說沒經歷過鼎盛的維多利亞時代,不知如何把握分寸。”評論莫言的《豐乳肥臀》暗喻“太多太活”,還有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兩部小說的主角都是“不成熟的弱者”。但是,如果提出批評的人是葛浩文,事情就會變得有點特殊。
至今,這位年過七旬的老頭已經翻譯了十部莫言的著作,在產量上,遠勝于助陣莫言獲諾獎的瑞典譯者陳安娜。中國讀者所熟知的老舍、巴金、蘇童、阿來、王朔、朱天文等25位中國作家的50余部作品,也由他介紹給西方讀者。夏志清先生稱其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首席翻譯家”。厄普代克則形象地將他稱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接生婆”。
“中國文學還沒有走出自己的道路,連作家自己都不太清楚要走向何方。我認為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聲音。”
“我一生沒有背過任何一首外國詩,中文詩我背過不少。我在學校是吊兒郎當的學生,但李白等人的詩我到現在也不會忘。”葛浩文曾如此描述他與漢字的緣分,長久以來,他也一直扮演著中文小說叩開英語世界的“敲門磚”。他說,每一次,自己都是懷著虔誠、敬畏、興奮接近文本,此外還有足夠的理解。當離開文本時,仿佛發現了一個新朋友。他總要問自己:“是不是給了譯文讀者機會,讓他們如同原文讀者那樣欣賞作品?有沒有讓作者對它的新讀者說話,不僅以能溝通的方式,還要在愉悅、敬畏、憤怒等方面,達到相同的程度?”

如此的審慎和癡迷,也讓他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有了更多的發言權。他曾明白地指出,中國小說如同韓國小說,在西方并不流行,至少在美國不流行。日本的,印度的,乃至越南的,要稍好一些。之所以如此,“與中國小說人物缺少深度有關。以故事和行動來推動的、對人物心靈的探索,少之又少。”
“要是你用槍頂在我的腦袋上,逼我再說幾句批評的話,那我只好說,(中國)當代小說有著太大的同一性。幾部大作品有模仿的痕跡,令人生厭照搬魔幻現實主義和元小說,就是明顯的例子。要等讀者實在讀不下去了,小說才朝前推進。”他說:“中國文學還沒有走出自己的道路,連作家自己都不太清楚要走向何方。我認為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聲音。”
多年至交、作家劉紹銘說,葛浩文不是中國通(因為沒有這類動物),不是漢學家(因為他不搞詩經楚辭),他只是個渾身投入研究近代中國文學時而忘記籍貫的老外,忘記籍貫的正面意義即不隱人家的惡或護自己的短。他坦言,只有像葛浩文這種心態與語言訓練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國的心靈“好的、壞的、王八蛋的,一一收在眼內”。
其實,被許多媒體渲染出的所謂“炮轟中國文學”并不是葛浩文的常態,即便在足夠犀利的批評背后,更多的還是對中國、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文學更多的愛。
葛浩文學中文一共經歷了三個地方:臺灣、美國、哈爾濱,因此,“有點南腔北調”。
上世紀60年代,身為美國海軍軍官的葛浩文被派到臺北協防司令部當通訊官。這個清閑的職務剛好讓他有充足的時間研究中國文化,“那是我頭一回讀書。如果沒有接觸漢語,現在的我或許一無是處。”
加入海軍時葛浩文就已初通中文,而在他隨艦隊駐守臺灣時,開始熟悉東北歷史和現實,并受遼寧老師的影響,學了一口“沈陽普通話”。畢飛宇告訴壹讀記者:“他的漢語非常棒,沒說的,尤其是生活化的語言。沒事的時候,他喜歡用北方方言考考我,很冷僻,好幾次我都沒能答得上來。”1968年,葛浩文回國、并進入舊金山大學的研究院中文班,立下苦心念了二三年書。

而真正讓他結緣中國文學的,是蕭紅。
“她真是個不朽的作家,幾百年都不朽……”上世紀70年代初,葛浩文在印第安那州立大學讀書。圖書館的中國藏書浩如煙海,他隨手抽出一本蕭紅的小說,沒讀幾頁,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那時,他師從柳亞子的公子柳無忌,跟后者念過《西游記》、古典戲劇和現代文學。柳無忌和葛浩文都同意,蕭紅是研究的最好題目,于是葛浩文在短短幾年內便完成了蕭紅論文、蕭紅傳,還有蕭紅小說的譯文。
1980年,葛浩文第一次到哈爾濱,走下飛機,當他遠遠地看到航站樓上“哈爾濱”三個字時,淚流滿面。他提出要去蕭紅的故鄉,中方接待人員“不知所措”,但最后居然成行,多年夢寐所求得以實現,葛浩文喜不自禁。
他看到的故居保存得很好,跟蕭紅所寫的好像沒有兩樣,“就是顯得小一點。它這幾年在我心里想得很大,越來越大,好像個朝廷。”
英國學者詹納(W. J. F. Jenner)曾說:將蕭紅帶到西方世界,葛浩文“功不可沒”。同樣,中國大陸對于蕭紅的關注,很大程度也是拜他所賜。《蕭紅評傳》1979年譯成中文在香港出版,次年在臺灣再版,再反饋到剛剛開放的中國大陸,一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天才女作家才由此重新走進國人視野。
自蕭紅之后,葛浩文進入了中國文學的海洋,游弋自如。據《南方周末》報道,第一次到大陸拜會翻譯家楊憲益、戴乃迭夫婦時,葛浩文得到了翻譯張潔小說《沉重的翅膀》的機會。這本書本來在戴乃迭手上,她自感“文革”和牢獄之災使她與世界脫節多年,相信由葛浩文來譯會讓文字更有當代感,能更好地讓外國人了解中國。
果然,葛浩文的譯筆讓中國文學有了一抹當代英美文學的亮色,一脫老輩翻譯大家如阿瑟·韋利(《西游記》英譯者)文字中陳舊老派的翻譯腔。
此后,他翻譯的作家包括:寫城市的王朔和白先勇、寫鄉土的黃春明和古華、寫當下的春樹和朱天文、寫古代的蘇童和莫言、寫諷刺的王禎和與劉震云、寫歷史的李銳、寫心理的劉恒,還有經典作家如蕭紅與老舍,作品如史詩的姜戎,以及作品彌漫著男子氣概的馬波、女性主義作家李昂。他還與夫人林麗君合作,翻譯了阿來的西藏小說、畢飛宇的都市小說、宋穎的犯罪小說等等。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便是:不喜歡的從來不譯,不希望英語讀者拿在手上的從來不譯。“不信就請搜搜谷歌。”他的文集中還有這么孩子氣的一句。
但事實上,為生計考慮,他有時也不得不接手翻譯一些不感興趣的作品,比如春樹的《北京娃娃》。即便如此,他也會為把其中的四字短語譯成地地道道的英文,熬到深夜。
如今,葛浩文已經很少自己找書翻譯,基本上都是出版社來找他。但這么多年亦有例外,比如《紅高粱》,還有王安憶的《富萍》。
最先引起葛浩文注意的莫言作品,是《天堂蒜薹之歌》,他覺得很驚訝,也很喜歡,因為故事中的愛與恨很能打動人心,農民的處境讓人感同身受。他寫信給莫言,說要翻譯這本小說。莫言回信說:“好”,但老葛這時正在看《紅高粱》,沒看幾頁,就坐不住了,馬上告訴莫言,作為第一本跟西方讀者見面的作品,應該是《紅高粱》,于是先翻譯了《紅高粱》,然后是《天堂蒜薹之歌》,緊接著是《酒國》《豐乳肥臀》和《生死疲勞》等等。
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注定是項清冷的事業。葛浩文曾說:“專門翻譯中文作品的,在美國和英國也許只有我跟Julia Lovell(藍詩玲)兩個人”。
《紐約時報》記者馬丁·阿諾德20多年前曾寫道:“總的來說,外國譯著在美國的銷售,就像一瓶所剩無幾的剃須膏,只有一點兒空氣和泡沫。”
這種情形至今并無明顯改觀。十多年里,莫言的《紅高粱》在美國一共賣了兩萬多冊,在葛浩文看來,這已經是個很高的數字了。莫言獲諾獎前,葛浩文說,在美國書店從未見過中國文學作品能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從來沒有”。
一面是譯者葛浩文的筆耕不輟,一面是評論界的各種叫好與質疑。厄普代克不僅如前述痛批過中國文學,還批評葛浩文的譯文太“拘泥于原著”,直譯、死板。
對此,葛浩文回應:“我為厄普代克感到惋惜,不是為我,也不是為作者,是為他感到惋惜。他失去了一次機會,沒有使自己的眼界更開闊,沒有走入一個陌生的文學領域。”
另一位評論者、德國漢學家顧彬曾直言“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對此,葛浩文在自問自答的《葛浩文對話浩文葛》里,將心中塊壘一次吐清“顧彬和我,關系不太近,我們見過幾次。我對他懷有無限的敬意,因為他的智慧,因為他堅持信念的勇氣。我們是譯者,翻譯是我們的職業。但僅僅以我們自己的文化來判斷文學標準,不從中國文化的角度評判他們的寫作,據此接受或拒絕翻譯他們的作品,那我們不是傻瓜嗎?在文學上或文化上,唯我為大,這對譯者是不適用的。”
沈陽師大的外語教授史國強對壹讀記者透露,別看葛浩文翻譯了這么多的中國小說,“真沒掙什么錢”。據他了解,葛浩文和夫人在美國的座駕是一輛車行租來的寶馬。對物質沒什么概念的他們,最近終于打算要買一輛車,因為租車費都趕上購車的成本了。
前幾年,葛太太林麗君把圣母大學的教職辭掉了。她告訴史國強,自己向往的生活就是,圍在沙發上看書,餓了吃飯,吃完接著再看,“現在,她已經達到了”。
史國強說:“去年的某一晚,我們一起喝了一箱多的紅酒,幾個老伙計一起唱約翰·丹佛的《Country Road》,老葛喝得老high了。林麗君趕緊攔住他。老葛說,好像陡然之間,回到了十多年前。”

撰寫此文,《壹讀》雜志獲得了尚未面世的《葛浩文文集》(二)獨家授權,特別感謝《葛浩文文集》總編輯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史國強的大力幫助
參考資料
《葛浩文文集》(一、二),現代出版社、中華書局,2014年出版
《葛浩文與蕭紅》,王觀泉,《中華讀書報》,2014年1月22日
《專訪葛浩文,英語世界中國文學首席且唯一的“接生婆”》賦格、張健,2008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