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改變,電視行業的日子沒有那么好了,視頻網站的好日子卻剛剛開始。這篇報道提出了這個行業的“垃圾時間定律”,“嗅覺”敏銳,值得一讀。
《曉說》和《鏘鏘三人行》有諸多相似之處。對于視頻網站而言,類似的脫口秀制作門檻更低,也更容易讓它們把精力集中在內容本身上面—優酷這檔節目的宣傳制作成本約為15萬元。但《鏘鏘》和《曉說》的本質差異還是節目本身播放渠道不同帶來的觀看體驗差異。
竇文濤記得,1999年,《鏘鏘》的首播時間為23點,但它的實際主要收看時段發生在第二天的中午。在23點收看的一般是核心人群,他們的休息時間較晚,而第二天的收看人群就寬泛了許多。2005年,這檔節目的播出時間被挪到了23:30,這意味著即便對于核心受眾來說,這個時間也有點太晚了。另一方面,重播的12:30也被改到了13點,這意味著錯過了大多數人的午休時間,且廣告投放也會進一步降低。
這可能是電視媒體最為根本的自身限制。作為一個本質上是在出售觀眾時間的媒體,24小時內能安排的節目量總是有限的,尤其是凌晨往往是被看作最沒用的垃圾時間。在這樣一個時間線體系里,每一檔新節目的出現都要以老節目的讓步作為代價。
而即便是愿意花費成本的大型電視臺,按照時下的趨勢,也會盡量把核心資源向投入巨大的重點節目傾斜,能否制作諸如《爸爸去哪兒》和《中國好聲音》這樣的成功節目成為一個電視臺成敗與否的關鍵。那些不適合這類節目的制作人員制作的節目,則會被迫進入垃圾時間。
相比電視,視頻網站處理一切都要輕松得多。互聯網的優勢得天獨厚:時間的概念被口碑取而代之,成為引導受眾在互聯網上搜索的最大動力。盡管諸如優酷這樣的網站也試圖在時間性上作出引導—比如在傳統意義上工作強度特別大的星期二安排《萬萬沒想到》,讓很多人看完之后開工,形成一種固有的期待,但就整個互聯網而言,受眾的主動性還是大大超越引導。
《第一財經周刊》
總第287期
2014.01.13
記者:張云亭

我們想通過這篇報道說的是,互聯網行業天生的優勢怎樣改變了傳統的電視行業。
電視本身就是一個做產品的行業,先生產電視節目產品,然后打包售賣給廣告商。這個行業本身有一個缺陷—它是一個時間線產品,它的時間是不可逆的。
為什么我們現在才發現這個問題?那是因為互聯網視頻出現后,通過對比,才讓我們意識到電視產品自身的短板。比如說,它一定會有“黃金時間”,晚上11點之后就是“垃圾時間”,因為那時的觀眾必然會比較少。電視臺會把自己大部分的錢投入到黃金時間,這些投入只能影響到制作“黃金時間”節目的一兩個團隊。這樣,制作“垃圾時間”節目的人才就會流失到整個互聯網行業中去。互聯網這時就會體現出它先天的優勢,因為他們是沒有時間限制的,也就是用戶在任何時間點都可以看到他想要看到的內容。
我采訪的好多自制劇團隊的成員都是從傳統媒體過來的。自制劇正在興起,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比如說《屌絲男士》火了,優酷就做了《萬萬沒想到》;《萬萬沒想到》火了,搜狐就做《熱血三國》……大家都在嘗試,看看哪一種形式能夠吸引更多觀眾,如果有一個迅速成功了,點擊量很高,那么別的自然就會去模仿。
在現在的視頻網站網絡自制節目中,我最喜歡《曉說》。《曉說》是高曉松自己的品牌,內容也帶有他的個人風格。這跟《萬萬沒想到》和《屌絲男士》很不同。后者是由當紅的網絡段子手們做編劇,他們本來就是從網絡內容中成長起來的,所以他們的東西更適合互聯網,更能吸引網絡用戶。但我個人覺得,這些內容看過后就會一笑而過,而我還是希望能在網絡視頻中看到我之前不知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