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后的臺灣給了許多政治記者實現理想的機會。比如蘇正平先生和胡元輝老師都曾是《自立晚報》的總編輯,這份臺灣第一份中文晚報一向以“無黨無派、獨立經營”為口號,即以在“政治上不傾向任何黨派,也不妥協于任何財團或勢力”團體自許。自立系培養了許多臺灣媒體工作者,除了蘇胡二位外,還有《臺灣日報》發行人顏文閂、公共電視公司總經理李永得、《中時晚報》社長陳國祥、中天電視臺總編輯吳戈卿。
蘇正平后來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受邀擔任“新聞局局長”,“黨政軍”退出媒體便由他主導。胡元輝老師則在中正大學傳播學擔任副教授哪怕他們從政從教,看起來依然像政治記者。
有關媒體人對理想的追逐,司馬文武的從業經歷,的確是再好不過的例子。自上世紀80年代起,這哥們曾經做過無數次實驗:
1979年,他因為臺美斷交報道時與黨外“異議分子”走得太近,被迫離開《中國時報》。此后,他開始擔任黨外刊物《八十年代》創刊總編輯,并曾任發行人。這本雜志替黨重修黨史,傷害五臺幣的心。但黨外雜志的空間有限,他的朋友楊渡曾經是另外一本黨外雜志《大地生活》的負責人。《大地生活》的最后一期封面故事是《三十年的政治犯》,出版當天,楊渡便意識到這將是最后的封面故事。為了預防萬一,楊渡很慷慨地將制作好的清樣送給司馬文武,若《大地生活》被封,友刊能繼續發聲。果真,《大地生活》走進了歷史,不久《八十年代》也向讀者說再見。
1987年,他和上面提到的那群人來到了《新新聞》,但兩年后便離開。
1989年6月,司馬文武與早期那批有理想的民進黨人之一的康寧祥創辦了《首都早報》,集合了60多個小股東。司馬以為這樣可以獨立辦報、不被財團和政客控制,后來才知道報紙出問題時沒有人愿意負責。1990年8月,《首都早報》因為資金和經營問題停刊。
1999年,他終于開始信任資本,受偏綠的《自由時報》老板、著名地產商林榮三邀請擔任臺灣第一份英文報紙《臺北時報》創報發行人兼總編輯。但不到一年,當年的黨外英雄、維權律師陳水扁上臺了,他也走入了仕途。而且他的新單位是國安會曾幾何時,他常被自己新單位的離退休老干部們請過去喝茶。
2004年,任期結束后,他又回到了媒體,香港媒體大亨黎智英邀請他掌管臺灣《蘋果日報》。他婉拒邀請,稱只愿意擔任顧問,并撰寫“司馬觀點”專欄,回到了他剛從業時的狀態,并以該專欄獲得第32屆曾虛白新聞獎(臺版普利策獎)。我曾經采訪過司馬先生,他說晃蕩了一圈后才發現,能寫文章就是實現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