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悄悄潛入地下車庫,把你的汽車上的四個輪胎換成了廉價的次品,你會怎么做?是毫不猶豫地報警,還是自認倒霉、吃個啞巴虧?
在傳統情況下,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但斯坦福大學創業學教授史蒂夫·布蘭科認為,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他眼見類似的情況頻頻上演,而消費者們大多沉默不語。
這些“破壞者”不是別人,正是擁有技術武器的行業巨頭,而他們的手段,就是無處不在的互聯網云技術。
2013年11月,電動汽車生產商特斯拉通過軟件更新,關閉了用戶購買的汽車原本具有的“智能空氣懸架”功能。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舉動與此前發生的幾起車輛起火事故不無關系,因為空氣懸架的工作原理是在加速時自動降低車身以增強穩定性,但這同時也會埋下安全隱患。
不過,特斯拉始終沒有對此作出回應,甚至之前也沒有給用戶任何通知。你完全可以認為廠商“偷”走了消費者購買的產品的核心功能:很多用戶買車時為了選裝這項功能,額外花了2250美元。
一些用戶抱怨,升級后的車輛在高速公路上的駕駛體驗與之前明顯不同。但大多數人在發完牢騷之后都選擇了默默接受—當然,沒有人去報警。這或許比金錢的損失和使用的不便更令人擔憂:當電腦、手機、電視甚至汽車都被置于網絡“云端”,我們對自己購買的產品還握有多大的自主權?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幾乎所有互聯網巨頭都在暗中使用一款叫做Kill Switch的工具,它可以遠程限制和刪除用戶設備中的數據。Kill Switch的官方聲明中稱,這一工具可用于“刪除用戶設備中的有害內容”—就像父母在為我們做決定的時候總是要強調一句“我是為了你好”一樣。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加州圣克拉拉大學法學院高科技法律研究所主管埃里克·戈德曼的回答是“NO”。很多情況下,Kill Switch的確有效阻止了病毒軟件的傳播,但“偶爾”,谷歌、蘋果、微軟也會悄無聲息地用它清洗掉用戶設備中的未授權內容,當然,評判的標準是這些內容是不是會給這些品牌帶來麻煩,而不是會對用戶造成什么影響。
“我們生活中就存在這種‘慈善獨裁者’或‘哲理之王’,”戈德曼說,“如果他們能夠趨利避害地使用這種能力,那么的確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但問題是,我們并不知道他們是否能正確運用這種能力。”
亞馬遜曾為這種“慈善獨裁”付出代價。2009年7月,因版權問題,它在未通知客戶的情況下遠程刪除了所有Kindle設備中的兩本電子書,雖然同步返還了購書費用,但還是惹怒了眾多消費者。美國科技博客網站TechCrunch撰文稱,“此舉就好比書店闖入了消費者的家,將消費者已購買的紙質書籍燒掉,臨走時扔下了兩張鈔票。”巧合的是,被刪掉的兩本書是《1984》和《動物莊園》—恰好都是講述政府監控民眾生活的書。
一名17歲的高中生以“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罪名將其告上法庭,稱自己正在閱讀《1984》,且每讀100頁都要寫一篇讀后感,電子書被刪除后,他的批注和筆記也全都丟失了。案件以亞馬遜支付15萬美元和解而告終,其CEO貝佐斯還不得不公開道歉。
“遠程刪書事件”被評為2009年美國IT業十大愚蠢行為之首。
理論上說,當巨頭們感受到競爭的威脅時,或許會更賣力地討好用戶。不過,有些時候這個規律并不適用,尤其是當他們可以用云技術主宰消費者的行為的時候。
“此舉就好比書店闖入了消費者的家,將消費者已購買的紙質書籍燒掉,臨走時扔下了兩張鈔票。”
還記得2010年的“3Q大戰”嗎?盡管在道歉信中萬般為難地宣稱這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騰訊依然強勢地要挾用戶:如果不把電腦上的360安全殺毒軟件卸載,就通過技術手段讓你無法正常使用QQ。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年的“受害者”奇虎360,如今也在360安全衛士中強制攔截競爭對手百度的殺毒軟件。
這樣的情況不止發生在中國。2012年,蘋果與谷歌也上演了一場“地圖大戰”,兩家大公司互為刀俎,無辜的消費者卻成了夾在其中的魚肉。
最初,蘋果在新推出的iOS6操作系統中拋棄了一直以來的合作伙伴谷歌地圖,轉而將自己開發的蘋果地圖作為內置地圖。這讓眾多用戶大呼不習慣。更糟糕的是,新程序一上市就飽受詬病,不僅圖像模糊、定位不準確,甚至還遺漏了一些主要的地標和城市。怨聲載道兩個月后,蘋果不得不認輸。CEO蒂姆·庫克致歉、軟件業務主管離職,蘋果重新將谷歌地圖迎進應用程序商店。谷歌則傲嬌地回以一句“不希望此次‘回歸’令蘋果難堪”。
看上去,這是好產品和用戶的勝利,但“受傷”的可不只是蘋果。極端的例子是,在不得不使用蘋果地圖的那段時間里,好幾個準備前往澳大利亞米爾迪拉市的駕車人被錯誤導航引入了距離目的地71公里的沙漠,當地警方直斥蘋果地圖“威脅生命”。
谷歌自己也沒好到哪里去。2013年7月推出的谷歌地圖7.0版本號稱有諸多新設計,但實際使用效果和運行速度反而遠不如舊版,更過分的是,谷歌公司隨后立刻撤銷所有舊版本,用戶們只能被迫享受倒退的服務。
或許現在你更能理解互聯網界曾經流傳的這個說法:全世界只有五臺計算機,一臺屬于谷歌,一臺屬于IBM,一臺屬于雅虎,一臺屬于亞馬遜,一臺屬于微軟。如今,或許還要加上蘋果以及其他一些網絡巨頭,但本質沒有變:它們可以對全世界幾乎所有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隨意進行操作—令人不安的前提是,它們對你硬盤中的內容了如指掌。
在它們之上,還有更加全知全能的存在。
俄羅斯,普京的總統辦公室已經不再使用計算機,開始改用打字機。為什么?之前,只有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知道,如今,全世界都知道了。“棱鏡”項目可以讓情報人員通過“后門”進入微軟、谷歌、Facebook等主要科技公司的服務器,提取音頻和視頻、照片、電子郵件、文件等數據信息。企業在這樣做的時候,還要面對法律上的風險,而對于NSA以及其他類似的國家機構來說,只要它們想,就可以隨時控制你的電腦、手機,在未來,隨著云技術的普及,甚至還可以控制你的汽車,而為此,它們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
如果續寫小說《1984》,把故事背景推到30年之后,或許開頭應該是:“老大哥”正在“云端”注視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