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二O一四年一月十一日
地點: 北京單向街書店
人物: 雷建軍、焦瑞青、趙海濤、高喜業
單向街書店里,第一次有人唱起了山歌。
那是清華大學畢業生趙海濤兩年前的紀錄片《喜業》放映會。片子拍的是高喜業,一個平日在紅白喜事上唱歌的陜北老農今天,他也來了,頭上扎著白毛巾,開口不算,干脆又唱了支“酸曲兒”向觀眾問好:“我們兩個拉手手,拉著你的手,我們親口口……”臺下因此一片鼓掌叫好。
在《喜業》中,參加某對新人婚禮的高喜業也唱了這首歌。那是他的生活,有喪禮他就扮神仙,唱歌祝福孝子孝孫,或者擠對他們的小氣,讓他們掏更多錢為先人在天上買路。有的孝子惡作劇,將錢丟在地上,潑上一杯水按規矩,高喜業不能用手,只能用嘴巴把錢“撿”起來。當地人種地年收入不過五千元,靠著這個,喜業每年能賺到兩萬多。
不過,城鄉交流終究不易,到了觀眾提問的環節,交流就像進入異次元。一位女士站起來興沖沖地說:“導演,你這片是兩年前拍的,請問片尾的山羊現在怎么樣了?”導演和觀眾都驚呆了。
一位怯生生的女青年站起來問:“導演,為什么紅白喜事都叫喜事?”站在臺上的導演只能客串一把小學語文老師,告訴觀眾們有喜喪的概念。
眼看問題跑偏,一位男性觀眾的發言將主題帶回了紀錄片本身,他說:“導演,這部片子讓我最感動的地方有三處,首先是……”導演在臺上站了好一會,問:“你的問題是什么?”觀眾不僅交流紀錄片內容,更和導演探討剪輯技術。一位女性觀眾站起來,說:“導演,你知道最好的紀錄片是什么樣嗎?”導演一臉茫然搖頭,女觀眾堅定地說:“要像劇情片!”于是開始教導演如何重新安排素材,將此片剪輯成劇情大片的樣式。
至于高喜業,他垂頭縮手在椅子里,像是快睡著了,直到有觀眾向他提問,他才睜開眼。那人問:“您看過《黃土地》嗎?”高喜業像是不明白《黃土地》是什么,但還是感謝觀眾向他提問,走下臺,和那位觀眾握了握手,然后回到臺上,又唱了一支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