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十二年(1832),44歲的朝鮮大臣金景善奉命出使中國。這一年在朝鮮是純宗三十二年。作為朝鮮的使臣,金景善一面沿途飽覽中國的河山,一面生出復雜的感慨。
對朝鮮人來說,如何面對中國大陸這個龐大的近鄰,一直是他們歷史中的頭等問題。
中國的史書曾經記載,周武王滅商之后,將商紂的叔父箕子封在朝鮮,令他自治?;佑谑菐ьI商朝的遺民東遷,教授土著居民禮義和耕作、養蠶,頒布法律,建立了朝鮮箕氏王朝。到西漢初年,這個國家被燕國人衛滿所滅,之后漢武帝派兵滅衛滿朝鮮,設立四個郡,使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成為西漢領土。這是公元前108年的事。
漢朝的占領在當地人中引起反抗,在后來五個世紀中,隨著中原王朝的衰敗、分裂,中國的勢力逐漸退出朝鮮半島。后來隋朝和唐朝的軍隊都試圖征服朝鮮,但都損失慘重,最終無功而返。
但中原的文化在繼續滋潤朝鮮。公元675年,新羅統一半島之后,便采用了唐朝的歷法,學習政治、醫學、天文。新羅的留學生長途跋涉到長安,學習中原文明,甚至參加科舉考試,在唐朝做官。有人推算,當時新羅在華留學生超過兩千人。
1896年,朝鮮將漢城西大門用來迎接中國“天使”的迎恩門拆除,在原址上建立了象征獨立的“獨立門”。
新羅的商人們則開辟了遍布中國的商路,他們運來朝鮮半島的牛黃、人參、木棉布,販回絲綢、茶葉、瓷器和書籍。
唐玄宗賜詩給新羅國王,寫道:“衣冠知奉禮,忠義識尊儒。”這意味著中國最高統治者對學生的認可。中原文化和儒家學說,已經浸潤到朝鮮半島的貴族和讀書人。
到宋代,漢族政權未能統一南北,朝鮮的邊疆不得不與北方草原民族的國家相連接。但在朝鮮人眼中,南方的宋雖然不如全盛時的唐朝強大,但依然是朝鮮的宗主國。此時朝鮮已建立了高麗王朝,他們相信自己是儒家文明的傳人之一,對野蠻的游牧民族政權嗤之以鼻,高麗的皇帝就曾說:“契丹是禽獸之國”。
迫于遼、金的武力,高麗也不得不臣服于這些強國。但文化的同源,讓高麗和宋朝有天然的親近。高麗曾多次遣使進貢,也經常有人呼吁,舍棄遼,追隨宋,“尊中國而保東土”。而無論北宋南宋,也都屢次有大臣建議聯合高麗對抗遼、金。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高麗文宗三十年,高麗遣使入貢。宋朝給予高麗使節極高的待遇,不僅派出大臣迎接,而且專門為他們修建了館舍,命名為“小中華之館”。
高麗使臣非常自豪,他們鄭重其事地將此事記錄下來,并在后來稱頌高麗文宗的詩文中寫道,文宗讓高麗的文化興盛,可以與中國相比,并得到上國的盛贊,稱之為“小中華”,這是祖宗的功德,讓國家都感到榮光。
元豐年間,宋神宗也派遣使臣到高麗。高麗為此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將使者下榻的館舍命名為“順天館”,意思是順從中國如同順應上天。高麗大臣對宋朝使臣說:“我們的國王對你們非常尊敬,誠心誠意,不像侍奉契丹人,只是為了免于邊境的戰爭。”
靖康之變之后,南宋建立,高麗王朝又迅速遣使覲見,引用春秋時齊桓公、晉文公的故事說,高麗愿意像他們尊奉周王一樣尊奉南宋,希望南宋朝廷接受他們的進貢。
雖然高麗一直尊敬和向往中國的文化,但是在利益的爭奪上,也毫不手軟。
元朝末年,高麗一邊襲擊元軍,一面拓展高麗國的邊界。他們向新建立的明王朝宣稱,鐵嶺以北的土地,自古都是朝鮮的領土。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高麗王朝的第32世國王王禑決定向明朝宣戰,派兵進攻遼東。
但是此舉遭到了大臣的反對。高麗軍隊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反對出兵,在率兵渡過鴨綠江之后,上書請求班師,但國王置之不理。于是李成桂回師,迫使王禑退位,立其子王昌為高麗王。不久,李成桂自己即位稱王,建立朝鮮李氏王朝。
李成桂稱王之后,認為小國侍奉大國,是“保國之道”,于是立即宣布接受明朝冊封,向明朝進貢。他派遣使臣請示朱元璋,國號應該是叫“和寧”還是叫“朝鮮”,朱元璋答復道:“東夷的名號,只有朝鮮的名聲美好,而且傳統久遠,可以承襲這個本名。”
于是,朝鮮尊明朝為正朔,通行明朝歷法,國王、王后和世子都要經過明王朝的冊封,而每逢節日,朝鮮要向明國朝賀。
這種和諧的關系隨著明王朝的滅亡而終結。雖然朝鮮一度努力幫助明朝軍隊,但滿族人還是取得勝利,并占據中國,成為統治者。

1636年,也就是崇禎九年,皇太極率領清國軍隊攻打朝鮮,迫使朝鮮臣服,朝鮮人稱之為“丙子胡亂”。朝鮮君臣都以此為恥辱,說朝鮮三百年來受大明恩義,如同父子,朝鮮應該以光復大明為己任,北伐中原。
于是,朝鮮一面準備聯絡鄭成功和南明,一面擴軍備戰。然而朝鮮的動向很快被清朝發現,朝鮮的人力物力也未能組織起足夠的軍隊,隨后,南明的滅亡使得這一切成為泡影。
北伐復明的聲音,此后斷斷續續。朝鮮人雖然實際上奉清朝為宗主,但心里一直不能認同。被派遣到北京進貢的使臣,如開頭所說的金景善,也因此百感交集。
朝鮮的使臣越來越感覺到,他們曾經崇奉的中國已經不存在了。這些來到中國的朝鮮讀書人發現,清國的讀書人淺陋而沒有見識,只知道八股文章,連名門之后都變成了文盲。
乾隆年間來朝覲的朝鮮學者樸趾源說,清朝之所以推崇朱熹,無非是為了騎在天下士大夫的脖子上,掐著他們的喉嚨,撫摸他們的脊背。天下的士大夫被愚弄威脅,便沉溺在繁文縟節中不能自拔。
當時,朝鮮的使臣來到清國,往往向清國讀書人展示其身上的衣冠還是明代傳統,而沒有剃發易服。當他們看到清國的讀書人為此既羨慕又羞愧時,便忍不住嘆息感慨,這更加讓中原士子尷尬不已。金景善在他的書中記載說,有一天朝鮮的使臣經過新進士讀書的翰林院庶常館,想推門進去,卻被阻止。有人告訴他說,朝鮮人每次來,總要問這些讀書人何以忍心剃頭發,穿胡人服裝而服從本朝,讓聽者厭煩苦惱,于是告訴看門人不讓朝鮮人進出。
到19世紀,越來越多的朝鮮人開始懷疑以清朝為宗主國的必要性。朝鮮高宗李熙甚至說,他時?!耙匀Ю锝匠挤谌A為恥”。
1894年,清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朝鮮結束了與中國延續千年的宗藩關系,卻淪為日本的保護國。1896年,朝鮮將漢城西大門用來迎接中國“天使”的迎恩門拆除,在原址上建立了象征獨立的“獨立門”。朝鮮的民族意識越發覺醒,并日益將曾經的宗主國視為對立面。一些朝鮮人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像日本一樣,通過改革而富強,擊敗老朽的中國,占據遼東和東北。
中國以文化為紐帶,成為朝鮮依附的宗主國的歷史,徹底走到了盡頭?,F代政治格局之后,宗藩、華夷的秩序,不僅不能維持,反倒催生了民族主義的反噬。
參考資料:《高麗使臣的“小中華館”和朝鮮小中華意識的起源》,黃修志,《古代文明》2012年10月《試論朝鮮近代對華觀的嬗變》李巖,《朝鮮·韓國歷史研究》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