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多中國人跑到美國唱國歌,這事情被國內媒體批評了。《環球時報》發表署名文章說,“用升國旗、唱國歌、狂消費這些手段取得的效果難以讓人接受和認可,是對愛國主義的抹黑。”
“亂用”國歌遭到批評不是新鮮事。2008年,在廣東舉行的一場婚禮因現場唱國歌受到人民網發文批評。在那場婚禮上,組織者安排了一個“全體起立唱國歌”的環節,400多名婚宴賓客在十分鐘內齊刷刷地全部換上紅色長袍,然后齊刷刷地面向國旗高唱國歌。雖然被冠上了“最愛國婚禮”的稱號,但人民網的文章認為,這是濫用愛國情懷。“國歌只有在重要集會、國際交流儀式和國際體育賽事中才能演奏或奏唱。”

國歌什么時該唱什么時不該唱,我們很少能從法律文件中得到參考。《義勇軍進行曲》被正式確立為國歌,是在1982年以后,之前一直是“代國歌”。直到2004年,才被寫入《憲法》。而且國歌不像國旗,享有專門的法律—《國旗法》保護。
關于國歌使用的規定還是有的,只是時間有些久遠。在1984年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唱的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里,明確禁止在婚禮、葬禮、娛樂活動和商業活動場合使用國歌。
那么什么場合可以唱國歌?《暫行辦法》給出的答案和人民網差不多,只是沒有提到國際體育賽事,原話是:“維護國家尊嚴的斗爭場合”。
“斗爭場合”有時會被誤解。比方說2007年,加拿大一所預科學校的中國留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發生沖突時高唱國歌抗議示威。事后中國學生在國內論壇上倒苦水尋求聲援,但被國內網友一通指責:“打架唱國歌,丟臉。”
什么才是“維護國家尊嚴的斗爭場合”?2012年各地因為釣魚島事件爆發的反日游行,就常常聽到示威游行者唱起國歌。一名接受中央電視臺《面對面》節目采訪的示威者表示,他就是在游行人群中重新學會了唱國歌。
事實上,中國人唱國歌的最常見場合,是在國際體育賽事的領獎臺上。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各國冠軍的領獎臺表現。據《環球時報》引述,92%的中國冠軍在領獎臺上唱過中國國歌,是參賽各國中最愛唱國歌的。
另外,作為中國人最熟知的歌曲,國歌還有其他妙用。今年南京幼兒高等師范學校的招生面試里,有不少男生選擇國歌來應對唱歌的面試環節。男生們說,選擇國歌的原因是因為最熟悉,能夠正常發揮。
在特殊的外交場合也要懂得巧用國歌。在2011年的利比亞撤僑行動中,從“突尼斯-利比亞邊界撤出的中國公民有1.2萬,其中很多人丟失護照。如何辨別是中國人、越南人還是菲律賓人?”外交部領事司司長黃平對《環球時報》介紹當時的工作經驗:中國領事官和翻譯就站在利比亞邊境,聽撤出人員是否會唱《義勇軍進行曲》,以此辨別哪些是“真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