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31個省份的高考改革新政陸續出爐,加分項目的調整尤其引人注目。
八個省(自治區)取消奧賽獲獎加分;河北、陜西、黑龍江等省份則取消了部分繁雜的加分項目,例如,河北此前出臺的省授“教育世家”稱號的教師直系子女報考師范院校可加20分的政策,在今年的高考新政里就沒再出現。
但另一個加分項目卻備受重視,13個省份提到了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其中,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對見義勇為者的獎勵甚至高達20分。
《中國教育報》援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的觀點稱:“品德加分由于沒有專業的認定程序,可能存在運作空間。即便是公開透明,因為思想品德缺乏客觀判斷依據,需要長時間觀察,也很難做到評判公正。”
如此復雜的加分政策,最開始是如何出臺的呢?
目前,教育部規定的高考加分項目僅14項,而各地的各種優惠政策累積達192項之多。而在北京,幾乎每六名考生中就有一名享受加分。
第一項加分政策的誕生,比高考本身還要早。1952年,新中國舉行了第一次統一高考,而1950年便有了加分政策。當時,教育部《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規定》寫道:“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可以加分錄取:有三年以上工齡的產業工人;參加工作三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及革命軍人;兄弟民族學生;華僑學生。”
在這個加分政策的影響下,直到高考在文革時被取消之前,工農子女大學生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據教育部主管的《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統計,1958年至1964年,工農子女在大學在校生中的比例從55.3%上升到了70.1%。
另外,教育部1950年的這個規定里對少數民族和華僑的照顧,則可以說師承自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1942年制定的《公私立專科以上學校招生辦法》,第二十款就規定:“本年各省市高中畢業會考成績優良學生及邊遠各省保送之蒙藏籍學生……仍由教育部依照規定免試分發公立各校、院肄業,但必要時,亦得分發私立校、院肄業。”
總而言之,這些已有的選項基本確定了當下高考加分政策的早期形態。
1977年以后,隨著高考的恢復,高考加分政策也進行了一些改變,工農等成分的限制被取消,鼓勵性和政策性的加分則越來越多,此時,獲得加分的人員是:三好學生、學科競賽獲獎者、體育藝術特長生、思想品德表現突出者、受政府表彰的優秀青年等等。報考農林等特殊院校,屬于為國奉獻,也有加分。
那時候,給誰加分,加多少分,都由教育部規定。進入21世紀,高考加分政策的決策權從中央逐漸下放。
各地方政府先后針對不同對象出臺了各自的高考加分政策,加分幅度也不盡相同。另一方面,隨著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擴大,一些高校也出臺了各自的高考加分政策。
在這樣的背景下,給誰加分、怎么加分,就有了三個話事人,加分的理由越發琳瑯滿目。
比如一些地區規定,引進的高端人才子女高考可加分;教師子女報考師范類院校可加分;省級或全國勞模子女可加分……到后來,高考加分項目涉及科協、體育、外事、民委、計劃生育、殘聯、公安、民政、工會等十多個部門和單位,許多行業或部門紛紛通過各種渠道找教育部門要求出臺加分政策。
據新華社主辦的《半月談》雜志報道,目前,教育部規定的高考加分項目僅14項,而各地的各種優惠政策累積達192項之多。
北京市2013年高考加分名單顯示,加分總人數約占全市高考報名總人數的17%。也就是說,幾乎每六名考生中就有一名享受加分。
與此同時,亂象迭生,比如重慶巴蜀中學民族生造假事件,廈門馬拉松的群體舞弊事件,四川省中學生游泳錦標賽“賣獎”事件,浙江二級運動員資格買賣事件等。由于這些丑聞的曝光,高考加分的“存廢”之辯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