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汽車和私人轎車緩緩駛過,車窗玻璃和車輪反射著陽光。透過我的墨鏡看出去,就像一片汪洋大海,我深陷在海底,車輛就是在游泳的魚。我感覺自己向更深、更黑處滑去,魚兒慢慢變成了陰影。”
這是美國南方主義小說《加爾維斯頓》中的一段話,作者尼克·皮佐拉托溫潤潮濕的筆風,與其堅持的悲觀宿命論躍然紙上;38歲的他同時也是HBO迷你劇《真探》的主創編劇。許多人在《真探》口碑爆棚后,找來了這位“詩人式編劇”的小說來拜讀,發現劇集仿若其小說的濃烈縮影:妓女、死亡、案件、宗教、哲學、困境、反社會以及穿越洲際的脈絡與線索,這些元素并不新奇,卻被運用出一種極端文本化的氣質,《真探》古怪而扭曲的敘事方法,讓觀眾體會到用鏡頭寫小說的美感,這也讓這部劇和它的主創成為艾美獎的焦點,更成就了編劇界的新話題。
《真探》與《謀殺》是尼克最重要的兩部主筆劇集,均散發著強烈的個人色彩。他出生在美國南部,無論故事還是文字,都帶有美國南方的悶熱、狂暴、陰沉和毫微的淫蕩。在文學層面上,他的小說是黑色小說,但到了劇集層面,他則為美劇帶來一點詩意。
一個蔓延了17年的連環兇殺案,昏天暗地、不見際涯,《真探》從頭至尾都在貫徹著尼克南方小說的悲觀主義。主角拉斯特和馬蒂是兩個個性與價值觀迥異的搭檔,前者悲觀而出世,對抗愛情,失去家庭,具有一定的反社會人格,他喜歡聊形而上的命運與哲學,滿口言之鑿鑿,但卻深陷喪女喪妻的人生困境中;馬蒂則是個庸俗的普通人,他家庭美滿,喜歡用下半身思考問題,沖動易怒,思維簡單,背叛過家庭,也被家庭舍棄過,他與拉斯特不同,代表著一種普世意義上的混亂。
毫不相同的兩個人卻成就了了不起的友誼,合作、沖突、交鋒、冷戰,最終和解,時間和情感是劇集重要的命題,案件的殘酷與宗教性令人動容,但兩位主角的命運與性格才是《真探》的重中之重。
除了詩人一般的編劇以外,《真探》還有一位科班出身的年輕導演凱瑞·福永,他的敘事高效、精致而有序,善用結構,并樂于展現各種影像美學。第四集末尾出現了一段暴力長鏡頭,被劇迷們奉為“足以載入美劇青史,使腎上腺素失火的六分鐘”,這也是其在整個評論界口碑爆棚的重點。
無論表演還是故事,《真探》都預約了艾美獎的獎杯,同時,也得到了HBO的續訂,主創宣稱之后每一季的演員陣容和具體情節都將是不同的,“我覺得就像寫年度小說,我會讓它保持同一種傳統,讓作者的風格、聲音貫徹始終,就好像你在看一個很風格化作者不同的書一樣,我會給自己貼一個漂亮的標簽。”編劇尼克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