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北美。在中國的種植最早見于1621年(明)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稱西番菊。1688年,陳淏子所著《花鏡》始稱向日葵。
別名五葉參、廣東人身、花旗參,原產北美,1976年后在中國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及陜西等地先后引種成功。
最早在歐洲、南美等地都有種植,后在歐洲“馴化”為如今的樣貌。我國于明朝開始栽培野生草莓,但直到清朝中期,才從英、法等國引進良種。
原產美洲。我國亦稱長生果、落花生、落地松、萬壽果等,分小粒型和大粒型兩種。小粒型最早的記載見于元末明初賈銘的《飲食須知》,大粒型是清代引進的。
原產于歐洲東南部及亞洲西部,漢代時由張騫帶入中國,故有“胡桃”之名,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中國也是核桃的原產國之一。
原產美洲的墨西哥、秘魯,明代傳入我國,被稱為番麥,(明)田藝衡《留青日扎》和李時珍《本草綱目》里均有記載。
又稱花菜或椰菜花,原產地中海沿岸,于19世紀傳入我國,盡管只有百余年歷史,但栽培面不斷擴大,如今已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重要蔬菜。
原產中、南美洲,于元代引入我國。元末明初已見于賈銘的《飲食須知》:“南瓜味甘性溫,多食發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
又名金薯、朱薯、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紅苕、白薯、紅薯等,原產中、南美洲,明萬歷年間傳入我國。
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熱帶雨林地區。17~18世紀傳入東南亞;1922年 傳入我國臺灣1954年引種于海南省。
原產中南美熱帶地區,1493年傳到歐洲,1593~1598年傳至日本。傳入中國有兩條途徑:一是經由古絲綢之路傳入甘肅、陜西等地;一是經海路引入廣東、廣西、云南等地。辣椒一名最早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柳州府志》。
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帶。我國最早記載見于(明)王象晉的《群芳譜》:“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如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來自西番,故名。”
原產南美巴西,很早為印第安人“馴化”。16世紀初,熱帶各國相繼引種。亞洲最早由葡萄牙人引入印度(1550),后又傳入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在17世紀初(1605)由葡萄牙人將菠蘿苗帶入澳門,后經廣東傳入福建和臺灣。
原產南美洲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為印第安人所“馴化”;大約1570年傳入西班牙;1590年傳入英格蘭;1650年左右傳入中國。
原產地中海沿岸,漢代引入我國。但根據歷史記載,我國從元初才開始有吃豌豆嫩莢的記錄。
最早產于亞洲西部的阿富汗,為紫色,后經伊朗人帶入北歐,逐漸演化成如今的樣貌,元代時,被伊朗人來中國時帶入云南地區,后傳遍全國各地。?
原產于伊朗、阿富汗地區,已有5000多年栽培歷史,中國古代稱其為“胡蔥”。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就有記載,可見其引入中國的年代不遲于南北朝時期。傳入日本后,被命名為洋蔥。
原產于伊朗,于唐代貞觀年間由尼波羅國(今尼泊爾)傳入中國,最初叫波棱菜,后簡稱菠菜。?
原產于西亞、北非、歐洲一帶,我國雖然有原生的野葡萄,但從西亞傳入后,才開始有吃葡萄、釀葡萄酒的習慣。史書中最早的記錄見于《史記》:“大宛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
原產于菲律賓,但我國的椰子由越南引入,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
東印度和馬來西亞是榴蓮的原產地,以后傳入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越南和緬甸等國。傳說中國古代明朝時期,航海艦隊到達今東南亞,品嘗當地特產果實時,鄭和對這種水果大為贊賞,然而果實只能一年一熟,故命名留戀,后人取其諧音,稱作榴蓮。??
原產于非洲,埃及栽培西瓜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因在漢代時從西域引入,故稱西瓜。
原產于印度,公元4-5世紀傳入中國,南北朝栽培的茄子為圓形,與野生形狀相似。元代則培養出長形茄子,到清朝末年,這種長茄子被引入日本。隋煬帝就對它特別偏愛,還欽命為“昆侖紫瓜”。
原產于印度,后傳入中亞,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國,最初被稱為“胡瓜”,到唐朝時已經成為南北常見的蔬菜。
原產地在印度、緬甸地區,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古代叫它菉(LU)豆。西漢司馬相如的賦里就提過菉豆(《史記司馬相如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