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入軍艦密集下水周期的中國海軍,又到了集中給軍艦“挑”個好名字的時候。
最新的名字叫“鄭州”。2013年12月底,舷號151的鄭州艦在東海艦隊舉行入列命名授旗儀式,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出現在命名現場,他同時代表鄭州市向艦隊捐贈了100萬元慰問金。
海軍發布的一系列信息顯示,2013年中國共下水約30艘軍艦,也就是說,共有約30座城市,因為軍艦命名的原因,與具體的海軍部隊達成軍民共建關系。
這種共建關系由來已久,例如《馬鞍山日報》就曾報道說,2005年馬鞍山艦服役時,當地市委書記與市長共同出席命名儀式,贈送慰問金和慰問品,該市鋼鐵企業馬鋼還捐贈了一輛面包車。鹽城艦加入戰斗序列4個月間,鹽城黨政領導先后4次到艦慰問,“給全艦官兵巨大的鼓舞。”
按照《中國海軍軍艦命名規則》(以下簡稱《命名規則》),像航母、核潛艇這樣的一級艦艇,由總參謀部命名。二級艦艇,如驅逐艦、護衛艦等,則由海軍司令部命名,其中驅逐艦多用大城市的名字命名,如上文提到的鄭州艦。而排水量小的獵潛艦,基本使用縣的名字。
具體到三大海軍艦隊,北海、東海、南海艦隊的新入列軍艦,在“挑”名字的時候,基本將目光鎖定在附近地域,比如北海艦隊,就多用中國北方14個省市區地名。
由于《命名規則》是在1978年公布的規范性文件,具體怎么“挑”名字,之前并沒有公開的指導性意見,所以具體“挑”名字的過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并不為外界知曉。
《東楚晚報》的報道認為,有一些軍艦命名就帶有濃郁的人情味,1986年下水的535艦之所以以黃石命名,有兩個因素:一是因為當時主政的海軍司令員劉華清“出生于湖北,對家鄉有很深的情結,所以將中國當時最牛的導彈護衛艦以湖北的城市命名。”二是因為某位少將出生于黃石,后來在一場車禍中遇難。“命名黃石艦,是對將軍的紀念。”
如果對軍艦使用的城市名稱進行分類,又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經濟發達的江蘇城市,往往更容易被“挑”中。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省已有19個城市先后被海軍20艘戰斗艦艇命名,總數位列全國第一。”《新華日報》2012年的報道披露了這項江蘇省雙擁辦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當時的報道說,在江蘇的省轄市中,除蘇州、揚州和宿遷三市外,其余十個市分獲命名十艘軍艦。九個縣(市)也獲艦艇命名,而且由于太倉艦先后被命名為綜合補給艦和海警艦,一市兩艦名,所以還出現了九縣十艦(艇)的現象。
來自宿遷當地政府部門官方網站提供的信息顯示,當地也正在積極尋求軍艦命名,并“在海軍總部就宿遷號艦艇命名事宜進行了會商,形成一致意見。海軍正式啟動宿遷號艦艇命名工作……”
在此之前,原本神秘的軍艦命名,已經日漸透明化。《解放軍報》報道披露,2008年7月,海軍100余艘水面戰斗艦艇和命名城市的代表相聚深圳,討論通過了《海軍戰艦與命名城市雙擁工作要則》,“這標志著海軍戰艦與命名城市攜手發展活動已經步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所以,“挑”名字其實就是雙擁工作的一部分。多家地方媒體的報道細節透露,這些雙擁工作包括:逢八一、春節,由地方領導帶隊赴艦隊慰問;軍艦赴索馬里護航,啟航與返航時,地方領導到港口送行與接風;一些地方大學到駐地培訓軍艦士官,開展成人學歷教育;負責安排部分軍官的復原轉業……
而艦隊一般會在軍艦上的顯著位置,擺放有命名城市特色的工藝品,或者張貼文字說明。這樣軍艦出訪時,能讓更多外國友人了解到命名城市—這也是一些地方領導看重的細節。
一般來說,一旦“挑”好了名字,這個名字就會伴隨軍艦的整個服役期,直到退役。但也有特殊的例子。
衡陽市政府官方網站在2007年發布信息說,曾參與索馬里護航的原巢湖艦,更名為衡陽艦。媒體報道認為,更名的原因是因為當年安徽省進行地市改革,撤銷了巢湖市的行政編制。既然城市已不存在,按照《命名規則》就得另外“挑”個名字。
此外,《燕趙都市報》報道說,原海軍舟山艦在2006年更名為滄州艦。更名原因是因為這艘軍隊轉隸了所屬艦隊,而艦名不能跨地域,所以也改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