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國家圖書館”(臺灣唯一學位論文法定送存圖書館)收錄的臺灣碩博士論文庫里,根據論文標題和關鍵詞查詢,“蔣介石”有56篇,而“毛澤東”是140篇。
早期臺灣研究毛澤東,注意力只集中于政治方面—毛澤東思想和政治繼承,比如第一篇研究毛澤東的論文發表于1969年,是《從中共七、八、九次黨大會探討毛澤東思想之地位》。有意思的是,第一篇研究毛澤東的博士論文,《毛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它的指導教授是蔣緯國,蔣介石次子。

而近期臺灣對毛澤東的研究則拓寬了。除了毛澤東本人,臺灣將視野擴展到中共對毛澤東的評價—1982年一篇論文從中共對毛澤東評價的背景、演變、實質、歷次修正以及評價作出的困難和影響,進行了分析。
非政治領域也青睬毛澤東。《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在管理上的探討》,其作者來自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他說自己到大陸經商多年,但發現很多臺企不顧兩岸的文化環境差異,將臺灣的商場經驗照搬至大陸,他認為毛澤東的戰略思想有助于這些臺企建立參考。還有一篇來自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的文章,研究的是毛澤東畫像—不同時期毛澤東圖像有不同的表現手法。
而對蔣介石,臺灣也會研究他的理論和思想,不過這主要出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的論文標題并不會出現“蔣介石”,而稱“蔣總統”,寫作于蔣逝世后的論文,稱呼變為“先總統蔣公”或“蔣中正先生”。當時的論文幾乎把蔣介石的思想剖析得面面俱到—教育思想、民生與國防合一思想、心理建設思想、邊疆政策思想等。直到1998年,“蔣介石”三個字才出現在論文的標題里。
但這些對思想進行研究的論文,后來并沒有得到多少人參閱,反而是有關蔣介石的史實研究類論文,下載量和點擊量最高—《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動蕩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1945-1950》。

關于鄧小平,論文庫有103篇文章,是“蔣介石”的2倍。有位“中國文化大學”的碩士甚至對鄧小平理論感興趣,對中共“十五大”會議中“鄧小平理論”的好奇,是他寫作論文的初衷。有關鄧小平的文章中點擊量最多的,是一篇名為《蔣經國與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比較研究》的文章。奇怪的是,它分別研究了蔣經國對臺灣的貢獻、鄧小平對大陸的影響,但卻得出“大陸的改革與開放與臺灣的經濟成就有密切的聯系”的結論。
有關周恩來的論文有九篇,周的政治人格、外交思想都是研究的方向,還有一篇論文分析鄧小平的角色時,用了周恩來作為因素。文章分析,林彪事件后鄧小平復出,當時的周恩來身患重病是原因之一。另有一篇文章,其作者似乎對周恩來的文藝主張頗為欣賞,他研究的角度是從政治斗爭看周恩來的文藝主張,作者比較了周與毛澤東、劉少奇的不同,“突出周恩來的文藝理想”。
臺灣研究劉少奇的六篇論文都集中在政治關系上,“劉少奇與毛澤東”便占了五篇,另一篇的主題是平反。
只有一篇碩士論文研究朱德,方向是他與中共軍隊的關系,文章回顧了朱德在紅軍、解放軍時期的角色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