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每天睡幾個小時,連他身邊的警衛都沒辦法給出精確統計。在值班日志上,警衛們都是以“周”為單位計算他的睡眠時間。公開報道披露,“毛澤東一周睡眠不超過30小時,有時睡了35小時,大家還喝酒慶賀。”
為了適應毛澤東夜里工作的習慣,劉少奇也調整了自己的作息時間。到“文革”爆發時,紅小兵命令劉少奇將作息時間調整過去。這樣劉少奇就幾乎沒有時間與毛澤東見面。
也就是在“文革”期間,原本睡眠時間就不足的周恩來,一度每天只睡三至四小時,胡志明曾勸周恩來為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兩小時”,周恩來回答,“我做不到”。中央曾請劉伯承當周恩來的參謀長,劉伯承說周恩來熬夜的本事實在大,“我可熬不過他”。

毛澤東習慣早餐吃進口“三花牌”麥片粥。這家生產商后來被雀巢并購。現在許多餐館都打出毛氏紅燒肉招牌,幾乎都不正宗—因為毛澤東吃的紅燒肉不放醬油。《文史參考》披露是因毛家早年開過醬油作坊,他在醬缸里看到過漂著一層蛆蟲。
他既吃水煮肉片這樣的川菜,也喜歡吃獅子頭這樣的淮揚菜,同時也愛吃法國牛角面包。鄧小平1974年出訪時,在法國停留時曾采買100個牛角面包,周恩來到機場迎接時,鄧小平說,“總理,我給你帶來牛角面包了。”周恩來連聲道謝。
劉少奇愛吃罐燜牛肉,這是一道傳統俄餐,多少與劉少奇的留蘇背景有關。這道菜后來也成為了人民大會堂的“堂菜”。
劉少奇晚上12點的夜餐一般是由夫人王光美熱一熱上頓吃剩的飯菜。王光美由此被工作人員叫作“燴飯廚師”。
周恩來的早餐總是吃豆漿、面包、黃油和果醬,還有雞蛋沖麥片。
有人問他這樣的早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周恩來說:“我在黃埔軍校時期,每天同蔣介石進工作早餐,吃的就是豆漿、雞蛋沖麥片。”
朱德的早餐以酸奶、烤面包為主。曾留學德國的經歷使他也喜歡吃牛角面包。
朱德在德國時的入黨介紹人周恩來,以及鄧小平也有相同的偏好。
鄧小平從法國帶回的牛角面包,也有一部分送給了朱德。
蔣介石的早餐被士林官邸的人稱為“早餐三味”:一片木瓜、一個炒蛋和一份醬瓜。吃炒蛋是在黃埔軍校遺留下來的習慣。當時作為校長,每天早上吃炒蛋是他的“特權”,被稱為“黃埔蛋”。尼克松早年訪問臺灣時,蔣介石還請他吃過。
目前拍賣市場上還沒有與劉少奇、鄧小平直接相關的拍品。

六人當中,酒量最大的是周恩來。相關資料提到,紅軍路過茅臺鎮時,“據周恩來自己說,那一回,一兩多的酒杯,他就喝了二十五杯,這樣算來,周恩來的酒量在二斤半到三斤。”有時候警衛為了讓周恩來休息,就用辦法“騙”周恩來喝酒,一次兩人喝了四瓶白酒,周恩來終于好好睡了一覺。
鄧小平也有飲酒的習慣。每餐兩到三盅。為了省錢,夫人卓琳曾用“五糧液”兌一半北京的“二鍋頭”給鄧小平混著喝。
毛澤東等人的工資常年固定在404.8元,毛澤東會花掉四分之一的工資買煙他每天要抽50根煙。
鄧小平的煙癮與毛澤東相當,他每天要消耗兩包熊貓香煙。文革生活困難時期,鄧小平也抽過價格便宜的前門香煙,但還是一天兩包。鄧小平晚年時,煙廠為他生產過一種過濾嘴超過5厘米的香煙,希望達到控制鄧小平吸煙的效果。劉少奇一直抽前門香煙,家里老小十幾口人,開支大。毛澤東、周恩來都曾送過好煙給劉少奇,劉少奇都只是聞一聞。他說,“不是不想抽好煙,是怕自己上癮,上去容易下來難”。
周恩來平時不抽煙,但抽起來也很厲害。人們發現總理辦公室的兩個煙灰缸上,一晚上就堆滿了煙灰—當時他正在寫檢查。朱德則被迫在政治局開會時吸“二手煙”,他會在暫時獨自離開會場時嘀咕說,嗆得人受不了。

毛澤東曾72次乘坐專列,共在專列上工作和生活了2148天,累計起來有5年10個月零23 天的時間。
1979年鄧小平訪美,時任美國總統卡特不知聽誰說鄧時常要吐痰,便特意派人訂購了1000只黃銅痰盂,擺在白宮內。
周恩來每天早上有許多政務是在衛生間處理的。《三聯生活周刊》報道說,周恩來進衛生間后,有時坐在抽水馬桶上就按電鈴,把值班秘書叫進來,向他報告一天的工作安排。有時候,他叫人(多半是周恩來熟悉的老部下)到衛生間來匯報工作,交談的時間是幾分鐘,也可長達幾十分鐘。所以,西花廳的衛生間就成了周恩來的“第二辦公室”。
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做了第一次手術,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來共做大小手術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動一次手術。
蔣介石外出一定要帶上兩個保溫杯,一杯開水,一杯白開水。蔣介石每隔20分鐘左右就喝一次水,身邊的侍衛每隔20分鐘就幫蔣介石兌一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