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又開始折騰自己的網站和廣告商了。
最近,谷歌決定采用一種新的網絡廣告收費標準:只有被瀏覽才收取費用。“被瀏覽”的標準是,這則廣告必須有50%以上顯示在電腦屏幕上,并至少持續一秒鐘。如何計算?別擔心,程序員們早就寫好了代碼,不但能夠判斷廣告是否出現,還能知道“出鏡”的是哪一部分。
雖然這種模式已經被應用在互聯網上,但谷歌屬于業內首家作出如此承諾的大型網絡公司。
這已經是自2005年以來,谷歌第三次試圖革新自己的網絡廣告收費模式了。像谷歌這樣的大型公司一旦做出某種改變,往往會撼動半個市場。2013年6月,研究機構Emarketer發布報告稱,2013年谷歌將占全球在線廣告營收的33.5%—更具體一點,大約是一項千億美元業務的1/3。

2005年,谷歌開始對部分客戶使用“千人印象成本”的廣告收費模式,即按照瀏覽廣告的用戶人數向廣告商收費,以千為單位計算。而在此前,“以點擊量為參考”,通過一個公式來確定單價才是網絡廣告所廣泛采用的收費方式。
事實上,這次改變算不上谷歌的獨創,“按瀏覽量收費”通常是傳統平面廣告的盈利模式,早在1999年就開始被移植到了網絡上。但對于一些谷歌的廣告商來說,這的確是具有前瞻性的貼心之舉:廣告商只需要讓潛在的客戶注意到自己的商品,而不是讓他們轉向另一個頁面(出現點擊行為),相比之前,“千人印象成本”是個經濟實惠的選擇。
與此同時,谷歌還主動減少了頁面上的廣告數量-有實驗證明,泛濫的廣告確實容易招致用戶反感。
谷歌也藉此吸引了更多有此需要的廣告客戶。
2007年谷歌的第二次革新則關于谷歌的核心模式“按點擊量收費”。彼時,逐漸滋生的點擊欺詐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網絡廣告的信譽。時隔兩年,谷歌終于拿出了原創的應對方案:“以行為論價”。這絕對是淘寶和亞馬遜賣家的福音:不用再為那些“只看不買”的網民們買單了,光點擊鏈接還不夠,只有當對方完成登記清單、咨詢賣家、下單付款等一系列真正顯示“我被勾起了購買意愿”的行為,廣告才算奏效。
與此同時,谷歌還主動減少了頁面上的廣告數量—它認為,泛濫的廣告只會招致反感。還有一個實驗能證明這一觀點:在谷歌、Live.com和雅虎上同時搜索“舊金山壽司”,谷歌的搜索結果中出現了五條廣告,后兩者分別是八條和十條。然而,恰是數量最少的谷歌,收到的用戶滿意度最高:后兩者的推送中,摻雜著酒店、在線優惠甚至舊金山一家旅館的廣告,顯然非搜索者所想,達不到應有的廣告效果。
到2013年的“按瀏覽量收費”模式,谷歌已經將“減法”做到得心應手,將點擊量或者瀏覽量替換成“真實的瀏覽量”。
作為網絡廣告巨頭,谷歌當然不會做虧本的買賣:有實力的廣告商們會樂意為真正有效的宣傳付出更高的單價;何況,數量減少后,用戶對廣告的信任度和點擊量都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