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并不是用紙張印刷的,同大多數國家的貨幣一樣,從技術上來講,它的原料是棉花而不是紙漿。因此,美元才能既堅韌又挺括,可以經受相當長時間的洗滌而不變形或褪色。美國鑄印局曾對大眾科普說:“美元由75%的棉花和25%的亞麻構成,這賦予它獨特的質感。”
說起來冠冕堂皇,實際情況卻是,這些特種紙是用服裝廠丟棄的布頭和邊角料為原料生產的。
事實上,自從南北戰爭結束,美國開始采用統一的貨幣以來,為政府供應這種特殊紙張的就一直是同一家公司:克萊恩公司(Crane. Co)。
很明顯,克萊恩公司需要棉花,而服裝產業也需要。精明的克萊恩公司將兩者之間的關系巧妙地從競爭變成了合作—它從牛仔褲生產廠大量收購縫制服裝后裁下來的碎布頭,然后漂白粉碎,加工成特種紙張。
這些原材料甚至不僅來自美國本土。在墨西哥的一些牛仔褲生產廠里,廢布頭都要被搜集起來,打包,然后和褲子一起賣到美國去。很長時間里,像李維斯這樣的牛仔褲品牌為克萊恩公司提供了30%的原材料,剩下的部分則來自于其他服飾的邊角料。
雙方的合作一直堪稱愉快,直到十幾年前,美國人突然喜歡上了緊身牛仔褲—廠家不得不在面料里加入氨綸,這樣才能讓粗糙密實的牛仔布料更有彈性。對于服裝產業來說,氨綸讓牛仔褲煥發了新的生機,但對于克萊恩公司和美元來說,這是一場災難。
氨綸會嚴重影響鈔票的耐用程度。在位于華盛頓西南區第14街的鑄印局印刷廠里,每張特種紙會印刷成32張鈔票,紙張里哪怕僅僅混入一條細細的氨綸纖維,這一版就要全部作廢。有幾個品牌生產的所有牛仔褲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氨綸,克萊恩公司只能把它們剔除出合作名單。克萊恩公司負責全球采購的經理路德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感嘆說:“我們基本找不到完全未受污染的原材料了。”
在他看來,變幻莫測的時尚趨勢和美國人越來越粗的大腿導致美元受到了“污染”,這還導致了巨大的浪費:從前,生產美元是廢物再利用的典范,而現在,克萊恩公司不得不用更高的成本購買更多的棉花作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