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四國”(BRIC)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詞,指的是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幾個發展極為快速的“新興經濟體”。
2001年,時任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的吉姆·奧尼爾第一次在報告中使用了“金磚四國”這一縮略詞。在吉姆·奧尼爾看來,這“四國”經濟增長夠快,并且都有豐富的原料資源和人口紅利。相比當時已經比較成熟的發達國家—美國、英國、日本等,“金磚四國”代表著生命力和發展潛力,也代表了投資者的青睞目光。
但現在,情況有變。
2013年年末,還是這位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他在為彭博社撰寫的專欄中介紹了自己的最新研究對象—“薄荷四國(MINT)”,也就是墨西哥(M)、印度尼西亞(I)、尼日利亞(N)和土耳其(T)。奧尼爾表示:“這些國家值得受到同金磚國家一樣的重視”。
這些“薄荷國”來勢洶洶。其中,印尼是東盟十國當中最大的經濟體,還是全球第四人口大國(2.4億居民);印尼人都很“年輕”,平均年齡只有28歲,算是明顯的人口紅利;此外,印尼還有豐富的礦產、農業等資源。
而2013年,土耳其在全球20大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排名中位列第五;墨西哥擁有1.1億人口,以廉價勞動力著稱,最近幾年經濟都保持了4%的較快增長;尼日利亞則有豐富的石油儲量以及1.68億人口,是非洲第二大經濟體。
可以看出,這四個國家都符合當年“金磚四國”的特征:有較大的經濟規模;擁有人口紅利;經濟增長較快且具備持續增長的潛力。
需要指出的是,“薄荷四國”的出現并不意味著“金磚四國”不行了。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要想繼續保持快速的發展,就變得越來越困難;而此前的金融危機也造成過全球性的影響—這些都導致了“金磚四國”發展放緩。比如中國,2013年中國的GDP約有7.5%的增長,雖然仍然在各大經濟體中保持了第一的地位,但對于中國本身來看,已經算是大大放緩。
有趣的是,奧尼爾當初曾因未將印度尼西亞納入金磚國家而遭受批評。很多人認為,金磚國家至少應叫作BIIC—先減去俄羅斯,加上印度尼西亞。奧尼爾承認自己對印度尼西亞確實估計不足。
顯然,他正試圖通過創造這個新興經濟體的第二梯隊—“薄荷四國”來彌補這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