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地點: 北京706青年空間
人物: 錢理群
錢理群教授74歲了,仍然中氣十足,50平米左右的空間被擠得像高峰期的地鐵,他的聲音卻能穿過密集的人群,清晰抵達最后一排。
這是騰訊文化和同道讀書會“與學子一起讀”系列的第一場活動,主題是“與錢理群一起讀《野草》”。
這的確是一場“讀”書會,大部分的時間,錢理群大聲朗讀書中的文章。
“我夢見自己正和墓碣對立,讀著上面的刻辭……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
他的聲音抑揚頓挫,時急時緩,一時突然激昂,一時又驟然沉郁,似乎真正沉入了魯迅的內心世界:“不但沒有希望,連絕望都沒有,卻下決心去與黑暗‘肉搏’,不計后果,不計利益,不計目的。”
聽眾席上鴉雀無聲。他們或側耳諦聽,或低頭翻著書頁各種版本的《野草》,無一例外是薄薄的一冊,封面泛著黃,有些書脊上還貼著圖書館的標簽。
讀完文章,錢理群毫不客氣地評論道:“魯迅曾將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但我對在座的諸位并不抱太大希望。”他將原因歸結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以來的“政治恐懼癥”和“經濟眩暈癥”,“沒有人像魯迅一樣回到自我拷問。我們選擇了‘活命哲學’,順勢滑行,所以我們收獲了平庸,而他收獲了痛苦這正是魯迅最偉大的地方。”
但聽眾們似乎并沒有覺得被冒犯,反而輕聲地笑了。全場最熱烈的笑聲出現在一個穿紅衣的女生提到錢理群的“大弟子”孔慶東時:“您對他在北大開的魯迅課有什么評價?”
錢理群也心照不宣地笑著回應,“我在公開場合對孔慶東等人沒有任何批評雖然心里對他們有一定的看法。”不過他坦陳,“我自己意識到現在不適合在大學特別是在北大上課了,因為現在大部分大學生是睡著、玩著的。我講課風格非常緊張,天天上課受不了,而孔慶東非常會調侃、非常幽默,他那一套比我要好。”
的確,這場原定三小時的讀書會生生“拖堂”了一個小時,除了10分鐘“課間休息”外,錢理群一直在進行密集的觀點“轟炸”。盡管中途幾乎無人離開,但行進到后半場,頻頻有人望向門口的方向,無奈座位太擁擠,只得耐著性子收回目光。窩在角落里的兩個男生干脆埋頭大睡,直到最后的集體朗誦將他們吵醒。